天数:7天和谁:和朋友
玩法:人文,跟团作者去了这些地方:泸定桥泸定稻城亚丁康定新都桥理塘二郎山大渡河童年的记忆往往是最深刻的。记得小时候看由八一电影制片厂与北京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由华纯、成荫执导,黄凯、蓝马主演的电影《万水千山》,其中,对于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景象刻苦铭心,乃至后来看过许多反映该题材的影视作品都觉得没有那部印象那么深。电影《万水千山》剧照特别是1990年1月21日,记者曾参与制片在北京饭店贵宾楼拍摄的以第11届亚运会为专题的大型音乐歌舞片《亚运序曲》,还邀请了电影《万水千山》男主角赵志芳的饰演者,原总政话剧团的著名表演艺术家黄凯同志担任主持人,故与其有过一段难忘的合作,由此更是对《万水千山》电影有一种莫名的情怀。《亚运序曲》剧照(摄影:冯赣勇)除此之外,2021年7月2日晚,在全国地方戏曲演出中心,我还观摩并报道了由北方昆曲剧院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而上演的昆曲《飞夺泸定桥》,真可谓寄托了我与四川泸定桥的情结。飞夺泸定桥剧照(摄影:冯赣勇)时间如梭,转眼几十年一晃而过,但是一直希望有机会能到这里寻访的夙愿却始终未变,虽说有过机会,但又因种种原因均失之交臂。万没想到,2021年9月16日至22日,我参加的一次携程旅游西南供应商组织的“川之巅”七日游的首站便是泸定,真是心随所愿……离开成都上高速(摄影:马秀玉)2021年9月17日凌晨5点半,记者从下榻的成都锦程大酒店出发前往“川之巅”启程的出发点聚集等候出发。大约七点半时,记者与来自全国各地的王珏、马秀玉、姜小、李君、颜乔芬等一行15名团友,登上由司机宋金祥师傅与四川携程川西线导游钟玲玲为搭档的旅游大巴车,开启了此次的旅途。途中景色(摄影:马秀玉)车子启动后,导游钟玲玲热情的向大家表示问候后说道:今天咱们开启了从成都前往蓝色星球最后一片净土--稻城亚丁的旅程。我们此行将到甘孜州的雅安泸定、康定木雅圣地、新都桥、理塘勒通古镇、稻城亚丁、墨石公园等几大著名景点进行游览。接着,知识渊博的小钟开始绘神绘色,深入浅出地讲解起行程的内容。二郎山隧道入口我们的大巴车从成都南门出来了驶上成雅高速公路,一路风光无限,先后穿越了长达10.9公里与13.5公里的喇叭河隧道群与二郎山隧道。特别是隧道里天花板上的巨幅五星红旗景观,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隧道内国旗景观(摄影:马秀玉)上午九点左右,我们途径雅安天全服务区。这里也是318国道上的一个网红打卡地,在一个笑容可掬的熊猫像旁立着一个黄黑相间的牌子,上面写着“318此生必驾”的几个字赫然醒目。天全服务区(摄影:冯赣勇)特别巧合的我们抵达这里的头一天的9月16日,经过两个月试运行,蜀道集团川藏公路馆在四川雅康高速天全服务区正式开馆亮相。这也是我国第一座在高速公路服务区内,比较全面系统反映川藏公路建设、改造以及川藏高速建设历程的“两路”精神专题展示馆。总布展面积约800平方米,设“蜀道难、蜀道通、蜀道畅、蜀道人”四个篇章,分为序厅、茶马古道、开天辟地、改天换地、翻天覆地、惊天动地、经天纬地、尾厅8个功能展区。可惜,由于在此停留的时间有限,没能一观有点遗憾。抵达雅安泸定(摄影:冯赣勇)上午十点四十,经过出行后三个多小时的车程,川之巅行程当天的首站雅安泸定终于到了。从大巴车上下来顺着大渡河畔的小路向泸定桥漫步而行,望着波涛滚滚的河水,心中不免有些小小的激动之情。远眺泸定桥(摄影:冯赣勇)一路走来,钟玲玲也娓娓道来:泸定桥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九月,于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四月投入使用;泸定桥全长103.67米,宽3米,13根铁链固定在两岸桥台落井里,9根做底链,4根分两侧作扶手,共有12164个铁环相扣,全桥体重40余吨,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古桥;该桥因当年中国工农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战斗而闻名中外。泸定桥景区图(摄影:冯赣勇)从停车场步行大约不到十分钟的路程即来到泸定桥景区,即泸定桥头的西侧入口。当年红军就是从这里进入开始飞夺泸定桥。飞夺泸定桥油画1935年5月25日,中央红军先头部队在四川省安顺场强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红4团第2连连长廖大珠等人组成的突击队员冒着枪林弹雨,脚踏火墙密布的铁索夺下桥头,并与左岸部队合围占领了泸定城。中央红军主力随后从泸定桥上越过天险,粉碎了蒋介石歼灭红军于大渡河以南的企图。康熙御碑前留影(摄影:钟玲玲)在泸定桥头西侧入口的正对面就是康熙皇帝题词的红色御碑,中间黑底白字上书“泸定桥”三个大字,上面的横批为“一统河山”。在红色御碑的后面是一座依山而建,历史悠久的庙宇--观音阁。桥西观音阁(摄影:冯赣勇)当年这座庙宇,就是红军“飞夺泸定桥点指挥部”的炮台与机枪阵地。正是在它的掩护下,红军的22位勇士从13根铁索桥上奋勇爬过,粉碎了蒋介石妄图想让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梦想。桥西正门(摄影:冯赣勇)从康熙御碑的对面进入从左至右题写的对联“往来人渡镜如梯、上下影摇波底月”与匾额“泸定桥”的大门后即开始登桥。桥头两侧陈列着一段铁索连接石头的遗迹供人浏览。从一个侧面展现着泸定桥建桥的悠久历史与沧桑。桥头遗迹展留影(摄影:冯赣勇)追溯历史,在关岭、晴隆二县交界的北盘江渡口。两峰夹峙,一水中绝,断崖千尺,壁立如削。是古代由黔入滇的必经之处。东西两岸相距约80米,水流急湍。中国红色第一桥(摄影:冯赣勇)明崇祯四年(1631年)贵州按察使朱家民倡议建铁索桥,冶大铁链数十条贯于两岸岩石间。其上横铺木板两重,厚约27厘米,阔约3米。两边架设高约3米的网状链条护栏,桥头附有方便行旅休憩、避雨的楼堞设施。从东岸看泸定桥(摄影:冯赣勇)据明代旅行探险家徐霞客现场观察,该桥“望之缥缈,然见之则屹然不动。日过牛马百群,皆负重而去”。清代曾多次修建,在河岸叠以大木,镇以巨石,参差使成拱状,将链板牢牢托住。并附有盾栏、版屋。由是行人可鱼贯而越,较前又胜一筹。桥上留影(摄影:马秀玉)大渡河两岸古树阴森,碑石兀立,琳宫缥缈,辉煌掩映。前人视为“千寻金锁横银汉,百尺丹楼跨彩凤”的黔中胜迹。桥上的木板(摄影:冯赣勇)三百年前,藏族和汉族的物资交流到了大渡河全靠渡船或溜索转渡。因渡河不及时,大渡河两岸经常货物堆积如山,一些鲜活食品,比如说山珍、肉菜等因无法过河而腐烂,而频繁的军队调动在这里也成了梗阻。从桥上看两岸(摄影:冯赣勇)公元1705年,康熙皇帝为了祖国的统一,解决汉区通往藏区道路上的梗阻,下令修建大渡河上的第一座桥梁,经过一年的修建,大桥于公元1706年建成,康熙皇帝取“泸水”(即大渡河旧称)、“平定”(平定西藏准噶尔之叛乱)之意,御笔亲书“泸定桥”三个大字,泸定桥因此而得名,从此泸定铁索桥便成为连接藏汉交通的纽带,泸定县也因此而得名。在桥东面的另一端还有康熙48年的“御制泸定桥碑记”。泸定桥抒怀(摄影:王珏)当记者踏上了泸定桥的一刻,行走在摇摇晃晃的桥上浮想联翩,脑海中不由得回放着电影《万水千山》中红军在枪林弹雨中激战景象的桥段,耳畔好像回响着密集的炮火与机枪声……而眼前却是开心的游客在此观光的景象,人们留下的欢笑声不绝于耳。如果没有当年红军的浴血奋战,哪有今天人们在此的和美快乐。桥上留影(摄影:冯赣勇)于是,当几十年圆梦的电影情结终于实现的一刻,我不禁也在泸定桥上展开双臂,放飞自我,尽情抒怀之间也留下了一张张瞬间难忘的定格画面。桥上铁索景观(摄影:冯赣勇)观光泸定桥,环顾四周,虽说,感觉如今的大渡河好像没有当年看电影时显得那么汹涌澎湃,但是看着身边实实在在的铁索与木板铺就的大桥,让我想起了“大渡桥横铁索寒”的那段伟人诗句,此时此刻,真是令人感到如此贴切及深刻内涵。也更加理解了当年红军战士们在这座没有一块木板,光溜溜的铁索上,一边迎着敌人的枪炮子弹,一边铺设木板上匍匐前行还击的艰难。与此同时,也深刻体会了这场战役取得胜利的重大意义。文物碑前留影(摄影:王珏)泸定桥战役不愧为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长征时期的重要里程碑,为实现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红一、二、四方面军会合,最后北上陕北,结束长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不朽的篇章,有“十三根铁链劈开了通往共和国之路”的壮美赞誉。桥东入口处(摄影:冯赣勇)新中国十大开国元帅,其中就有七位元帅长征时经过了泸定桥。当时在激战后的泸定桥上,刘伯承元帅曾用脚重重地在桥板上连跺三脚,感慨万千地说:“泸定桥,泸定桥,我们为你花了多少精力,费了多少心血,现在我们胜利了,我们胜利了!”朱德总司令在长征回忆录中为泸定桥题写对联:“万里长征,犹忆泸关险。三军远戍,严防帝国侵。”充分说明了红军长征飞夺泸定桥的艰险与壮烈。桥东外广场(摄影:冯赣勇)按照当年红军飞夺泸定桥的前进方向,记者也从桥西穿过桥来到桥东,上来之后面对着是一座广场,只见人们在广场的舞台上载歌载舞,一派欢乐祥和的景象。远眺大渡河河对岸的岩壁上还有一组红军战士的雕像,分外醒目。河畔红军雕像(摄影:冯赣勇)此次来泸定桥一游才知晓,如今这里参观游览共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泸定桥。二是泸定桥革命文物博物馆,馆内以照片,资料,实物展出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等情况,以及红军领导的题词,著名书法家,画家的书法、名画。三是“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以及其公园,邓小平题定的碑名,聂荣臻撰写的制碑文。瞻仰泸定桥真是不虚此行,既圆了当年的电影情结,又走了一次红色之旅,真可谓收获满满。(图文:冯赣勇)
9 篇文章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你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