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城青年的周末吃藕记今年,昆明的冬好像比以往的寒冷许多。和省外很多城市相比较而言,又依旧是能坐实春城的名号的。昆明今年的冬天已经断崖式降温好几次,昨天还是13,4度,今天就能立马到零下。好不容易回温连续了好几天的大太阳天,就想挑个周末出逃去吃藕!吃藕?就是Chill!周末两天我们就好像这个城市的新游客,去吃我们爱吃的餐厅,去我们喜欢的地方拍照。
为了拍照大计划,加上昆明最近的天气好的让人流泪,白天能一秒回到夏天,早晚温差又大的一秒入深冬,所以哪怕只是周末出逃我们也把各种衣服塞满了后备箱,准备一个地方一套,一天穿越四季,才是昆明的正确打开方式。所以在接下来的照片里,你能看到我们一天换n种造型!此次行程安排非常迎合自己的喜好,早晨先去吃一家小时候的早点铺,第一天重新走昆明的老建筑老街,第二天离开市区,去周边那些人少景美,只有当地人才知道的地方。所以这次游记决定不再按照天数写,直接来个本土青年周末大攻略合集!昆明走,克老gai昆明gai在昆明话的意思就是“街”的意思,云南话其实和贵州四川重庆都差不多,不然怎么说云贵川一家亲。我们喜欢的老街,几乎都分布在昆明市中心。 听妈妈说,他们小时候的正义路道路两旁可都是满街的梧桐树,现在只有一部分还是梧桐,难免不惋惜。秋冬正义路上的梧桐树枯黄一片,却挂满了彩灯。(顺城购物中心附近一家非常复古的酒店)正义路后面的“昆明老街”还有着最初老房子的基本样貌,这两年在政府的修缮下,虽然完善成了商业街和小吃集合地,也挡不住我依旧喜欢它。(夜晚的老街)也许你走进会觉得这就是一条网红街,但是要是白天你路过这里的东方书店,也会觉得能够得到一丝宁静。夜晚的老街人少了许多,重新修缮的房子外表看起来锦天绣地,但是那些依旧还是老木头的老房子却让我觉得更有味道。老街走下来就是昆明有名的酒杯楼,坐落在正义坊附近的光华街,对面是早年前的花鸟市场。在庄严的胜利堂前,两幢弧形建筑物相对而立,外墙泛着淡淡的黄色。抗战胜利后,建筑师设计了这个类似酒杯的建筑,寓意为“双杯庆胜利”。 (去酒杯楼的路上,地面被灯光照是一片亮堂)站在晚上的酒杯楼下,仿佛让人穿越到了某个欧洲的城市,霓虹灯点亮了都市的繁华,夜色渐浓,路过酒杯楼的行人都会在这被掩盖的月色下举起手机对着酒杯楼拍下一张照片。我们站在胜利堂大门的对面,一边诉说着,我们好像从来没有进到过胜利堂里,一边等着相机长曝按下快门。这一片历史老街连结着曾经昆明最中心的市中心—南屏街,很多省外游客都觉得南屏街才是必打卡之一。其实本地人并不会常去南屏街,就像上海的南京路,厦门的中山路那样。小时候的我们呀,小学喜欢周末泡在南屏街的书店一整天,初中开始约着同学去南屏街看电影,高中就转战正义坊附近的商圈和电影院。再到大学,每个周末都要到胜利堂坐班车去学校,所以这一片的老街简直贯穿了我们幼年全部的记忆。敬德巷说到幼年记忆,不得不提这条巷子,我和玫瑰都有着共同熟悉记忆的地方—敬德巷。这条巷子出来是主路—巡津街,我的小学就在玫瑰的初中对面,这两个学校的学生上下学必经巡津街,所以敬德巷也是我们每天必定会经过的地方。我们都知道这条巷子,这么多年却没进去过。直到一次打车,司机师傅带着我们穿小路,走了这条有意思的小巷子。它在某书上被写成“假装在上海”的巷子,虽然我们第一眼也觉得这里有上海的影子,不过昆明就是昆明,这也是属于它的一部分。因为一些历史原因,昆明也存在着许多好看的小洋房,不如上海满大街都是,但却也很有自己的意味。敬德巷有一处我印象最深的洋楼,一个大大的阳台,环形的铁锈栏杆,三角的阁楼,一再好奇这里曾经又是哪位名人的故居。如今的敬德巷两旁都是梧桐树,秋天落叶纷飞,路口的转角处画上了好看的文艺画和砖块,整条巷子怎么拍都是好看的。陆军讲武堂不算很大的昆明,要是想在冬天的市区看红嘴鸥,那必须去翠湖。夏天的翠湖开满了满池塘的荷花,冬天的翠湖迎来了西伯利亚的客人,红嘴鸥。本地人在翠湖不外乎是夜跑,散步,遛狗,甚至之前翠湖存在着许多夜店酒吧,夜晚也是年轻人狂欢的胜地。(翠湖附近的省图书馆)打车到翠湖附近的省图,就能先拍一波复古大片,欧式的建筑和定期更换花种类的花圃,真的是我最喜欢的一个地方。在翠湖的历史民居都不少,而我打赌百分之九十的昆明人都没有进过讲武堂,这座外表黄色的军事院校就坐落在翠湖的主街上,在这之前,我也是那百分之九十的昆明人。这个周末突发奇想就是想去看看,讲武堂到底是怎样的存在。扫过健康码排队进入,先顺着参观了几个展览室,了解了讲武堂的历史。云南陆军讲武堂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军事院校。各个展览室的中央是一块大草坪,偶尔还会有快闪活动在这里举办,周末很是热闹。大部分来这里的都是旅行团和一些青年外地游客,我们看中了红色的木门,中午的烈日晒的仿佛回到夏天,换上了夏装。停下来拍了个不停。讲武堂如今咖啡厅也有了,二楼就能坐下看着窗外的景象,思绪也能瞬间拉回到过去。如今国内的各大景点都有景区冰棍,讲武堂也不例外,玫瑰味的很好吃,奶味和玫瑰味道都非常浓郁。 南强街如果你问我晚上的昆明,还能感受哪条老街,我还会推荐你市区的南强街。晚上的昆明气温比白天低了许多,白天还能穿着短袖闲逛的我们,晚上只能裹上厚厚的外套,这也就是云南十八怪里说:四季同穿戴。 来到南强街正值晚上最顶峰的时候,这里旁边是曾经热闹的祥云美食城,虽然现在美食城生意也不差,但是我早已忘记小时候和妈妈去吃自助餐是哪个年份了。南强街附近有许多在昆明的老店,例如巷子口的糖水小铺已经在昆明开了许多年。店铺里的装潢都还是70年代的样子。出品美味,价格适中,不乏年轻人的青睐。附近很多中学生会来,满墙的便利贴,让自己不经想起初中和同学也干过写便利贴这样的事情。 南强街在去年地摊文化盛推的时候被打造的更为热烈,变成了昆明人新的夜市。虽然昆明人最早也拥有过夜市,晚上7点的文化巷就好像清迈的周末集市,市民们开车来摆摊,白天是上班族,晚上就摇身一变成为一家地摊主。高中时期我也在周末和小伙伴骑车去摆摊过,很是怀念。后来因为占道摆摊受限,文化巷的夜市彻底被取缔。所以,在南强街夜市到来时,每个年轻人都是喜悦的。一间接一间的小格子屋,啤酒小店门口围坐着几个年轻人。啤酒,烧烤,火锅,这些刺激人味蕾的食物和酒精,在夜晚和年轻人的喜悦一起慢慢发酵。晚上的南强街张灯结彩的,到处挂起了灯笼,很有新年的味道。从本地小吃到墨西哥taco,街头走到巷尾,整个世界的美食都能满足味蕾。路边还有各种手工艺人,一个老奶奶细心的编挑着小孩子穿的虎头鞋。走过去一个竹编蜻蜓小贩跟前,狠狠的被他瞪走了。买了一串糖葫芦,一路上散着步走出夜市,周末的昆明也热闹依旧。往停车场走的路上,穿过大厦与巷子。走过拥挤不堪的人行道路过一家复古酒店的门口走过大楼之间的巷子停车场背后就是老电影院吃点喃样?对很多老昆明人来说,米线是能贯穿一日三餐的。早饭离不开“划米线”(划的意思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大快朵颐的吃一碗米线),中午晚上想要随便吃点,每个昆明人第一时间都会想到去“甩一碗米线”。(甩和划的意思差不多,云南方言的灵魂)说到米线,我当然知道省外很多地方都能吃到所谓的米线,但是当我回重庆奶奶家,第一次在省外吃米线,只能惊呼这哪是昆明的米线?!而当我在一些外省朋友那里听到说觉得昆明米线很难吃,就更加想要为昆明正名!光是米线的种类就不止一种,不同的地方吃不一样粗细的米线。昆明人只吃粗米线,也就是我们说的酸浆米线,红河那边的朋友更喜欢吃细米线,也就是干浆米线。菜市场老一点的卖菜阿姨只会问你说“要酸浆么干浆”,很少会问你“要粗呢么还是细呢”。(么这个字简直也是方言精髓,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或者的意思)而米线的做法多到十来种,光是小锅米线就分着是鲜肉小锅还是臭豆腐小锅,别的做法就还有直接加帽的,杂酱或是焖肉。清真的还有大酥牛肉米线,当然,昆明独有的一种是豆花米线,我发誓省外能吃到的次数可能是个位数。家楼下就有两家老字号,一家叫铁棚小锅米线,一家叫萝卜头。以本吃货总结来说,铁棚的鲜肉更大块,但是个人是更喜欢萝卜头的。萝卜头也算是昆明的老字号米线店了,臭豆腐米线的灵魂招牌,点餐的时候还能选择是否加韭菜花,韭菜花,水腌菜,番茄,一直是我心里老昆明小锅米线的标配。萝卜头后来还加了肠旺米线和三鲜的,玫瑰早晨的最爱就是肠旺米线,而我最爱豆花米线!说到昆明人的早餐,大酥牛肉面也是百分之八十的人早晨的选择,玫瑰到昆明吃的第一家牛肉面,也是我上小学常吃的一家:布园牛菜馆这家不算什么本地人口碑相传的老店,只是因为距离我们的家都很近,所以这家变成我们常光顾的一家。昆明牛肉面的精髓在于面,一定要是现擀的手工面,煮的不能太软,加上几块煮的耙软的红烧牛肉,一定要加上他家自制的秘密老酱。再来一勺鲜牛肉汤,一口下去满足至极。边境小吃夏天在昆明因为一碗“荔枝菠萝”火起来的边境小吃,冬天去吃季节限定也非常惊喜。马来的班兰和糯米混合的季节甜品,甜腻度适中。香茅草肥牛锅也是开胃神器,配饭在复古的电饭锅里,自己吃多少添多少。手打的鸡肉和牛肉肉丸,沾着云南“边境”特色的沾水,一秒回到热带地区。蒜香鸡脚的佐料哪怕是拌饭也能扫光三碗饭!在边境小吃,去晚了真的坐不到位置,店面不大,食客们却也是接踵而至。红豆园昆明最早被称为文艺的街道,文林街。也有一家我们常去的滇菜馆,餐馆的风格一看就是上个年代的产物。这家餐厅分店虽然多,但是最爱的还是文林街的这家。饭点去晚了需要等位,食客从年轻的00后到爷爷奶奶辈都有。他家的松鼠鱼虽然是我的最爱之一,不过这次还是嫌刺太多就此放弃。蛋黄包谷是必点之一,甜咸酥脆刚刚好。第一次在他家点了之前没有点过的牛扒呼白菜,里面被炒过的鸡蛋把汤的鲜味提到了极点。留焕美食在文明街最火的一家昆明老官渡小吃,留焕。晚上不知不觉逛到这附近,想吃的几家小吃都已经早早闭店,留焕的客人数量也明显比饭点稀疏了很多。晚上约了在附近的朋友一起吃饭,炒饭和套饭这个点竟然都已经售空。 木瓜水,黑糖豆花,小锅米线,罐罐米线还有炒饵块都是每次必点。在昆明不多吃几顿小锅米线,还是真的会后悔的一件事,毕竟上海的朋友说,回去想吃吃不到正宗的,唯一一家正宗的外卖回来就38一份,而昆明,10块钱就能吃到满足。 葛克哪点抖草?抖草的意思在云南方言里也是非常有灵魂的一个词,最字面的意思说过来就是:穿的美或帅,去到外面炫一圈,就会被叫做抖草。另一个意思也就是去某个地方逛逛,出去某个地方绕那么一圈,也算是抖草。昆明本土最好(四声)玩的我们,去年就发掘了许多本地人都不知道的地方,当我们分享在一些社交平台上时,简直引爆了每个地点。冬日的这个周末,我们算是把几个最出片的地方重新打了一次卡,毕竟租车出了门,当然是哪里好拍就去哪里!周末的旅行决定的总是那么临时,最方便的莫过于租车说走就走,还是选择了我们最喜欢的联动云租车。这次租车还有一个原因是,周边一个森林太适合拍汽车大片!所以取车的时候特地选了一辆suv,和野外环境更搭,当然啦!取车点还有轿车车型,颜色还有白色,算是能满足各种出行需求。开车去森林野餐~满心期待的我们一大早就出发,顺着把昆明城区附近和周边都拍了个遍!昆明版“你的名字”——凉亭中路先贴一张去年夏天拍的浪漫落日图。这是我们在市区发现的一条能和高铁铁轨并行的公路,算是一个单位的内部道路,但是外来的车辆也可以路过通行,过往的车子和行人都不算多。就在二环旁边,直接导航凉亭中路,就能看到高铁的铁轨。去年把这组图po到某书的时候,爆了,一时间都成了本地摄影师争相打卡的地方,秋冬很难看到这么美妙的落日,夏天和玫瑰骑车去这里,能发呆一个下午。坐在公路旁的石阶上一直等着落日的到来,从烈日当头等到太阳下山,天边的颜色慢慢变成蓝紫色,简直是夏天最美好的瞬间了。有没有“你的名字”的感觉!冬日的这个周末,我们一大早又重新来到这里,本想说来看一场“火车日出”,起太晚到这里已经接近中午。中午的车子变少了许多,太阳晒的正顶,发现拍不了几张人像,于是把车子停在旁边,静静等着火车经过。这里总能听到火车和铁轨摩擦的声音,哪怕火车还没到跟前,声音却提前到了。没有车子经过的时候,整个马路出奇的安静,坐在石阶上等着对面的火车来,身后是老火车的铁轨和附近的居民种的菜地,有一瞬间仿佛不在昆明,而是穿到了某个日系海边小镇。等一辆火车经过,这一瞬间是治愈的,特别是黄昏时分,到这里坐上十分钟都是美好的。昆明小镰仓——湖滨西路这样子的照片,让人根本无法相信是在昆明,五百里滇池此时此刻就和蓝色大海一般迷人。即使滇池污染整治还没到极致,不过比较起前几年绿油油的滇池绿水,路过一阵恶臭,满湖的水葫芦,如今的滇池配上湖滨路上的高空缆车,还真有那么一点海边小城的感觉。去海埂大坝前后,我们都会路过这条“海边路”。过了一座升降桥,就直接上到这条路上。对面就是“西山睡美人”,路边不能停车,我们就把车子停到了缆车刚下山口的地方去,再步行回来,过路的车子都不算很多,你会发现靠在白色护栏拍照的人比比皆是。从旅拍摄影师到拍照的小姐妹,这里已然是成了一个拍照打卡地。站在对面的红杉木下,满地的杉木叶子被吹到马路上,秋冬的颜色不如夏天的鲜艳,却也是沉稳好看的。人造的小码头,黑色的轮胎和铁链的护栏,仿佛回到了夏日的海边小城。去看西伯利亚来的伙伴——海埂大坝海埂大坝的落日其实是好看的,上学的时候就喜欢和闺蜜有事没事来这里玩一圈。还记得有一年的晚上在这里放过孔明灯,许过愿。如果不是距离市区有点儿远,可能也会是我时常来的一个地方,毕竟能让南方的孩子感受自己好像是身在海边城市的地方。前年去坐过一次滇池邮轮,本地人第一次坐滇池的邮轮,真的是非常奇妙的体验。毕竟在自己的城市当游客,又新奇又熟悉。今年的海鸥来的又更早了一些,11月中旬就已经陆陆续续的到来了,中午到海埂大坝已经是人头攒动。还是和往常一样,卖鸥粮的人每三米就能遇见一个,路边举着相机到处吆喝和海鸥拍合影的老法师也比比皆是。冬日的精灵们在我们头上轻盈掠过,画面是清新又治愈的。停在水面上的海鸥就仿佛是一只只停泊的小白船,星星点点的飘在水面上。我们扫了个望远镜,站在护栏处看对面的山,对面的湖,对面的海鸟。爱海埂的感觉好像也就是因为西伯利亚的伙伴们每年如期而至,熟悉中仿佛带着惊喜,这样就能做这个城市新的游客,去发掘不同时间里她存在的美好。去“秋名山”!——小河公路第一次到小河是玫瑰骑车带我来的,小河公路是只有本地少部分人才能找得到的地方。小河是昆明北边靠近水库的一个村子,粉色的外墙仿佛是在一个文艺小乡村里,当然,前提是抛去墙上红色的大字。这里的公路蜿蜒曲折,被本地年轻人称之为“昆明秋名山”。所以白天的你过来,一定能看到不少玩车的年轻人,周末约着骑车的摩托族一群接一群从你旁边驶过。(内心想骑车的玫瑰今天选择默默做我的司机)这条公路甚至因为年轻人的喜爱,模仿着头文字D里直接在半山腰的路边开了一家“藤原豆腐店”,只不过这里卖的是奶茶。小河公路走到中段,有一处秘密森林是昆明人秋日周末最火爆的地方,本地人虽然不全知道这个叫做小河的公路,但是对里面的甸尾村是一定熟悉的。开车经过村庄和水库,经过一座桥,就能先到达甸尾村。村子里依旧有着土积房这样的存在,从村庄里面绕过去,就能到最终的目的地。红水杉森林。 一月的甸尾冷清不少,周围的植被更加枯黄。虽然已经过了红水杉最美的季节,但是周末也不却来这里玩的阿姨们。我们把车子绕过游客开到一片稍微宽广一些的地方来,周围的红杉木只剩顶尖上还有红棕色,放眼望去,整片杉木森林显得冷寂的很。忽然有点后悔一月的季节来这里放风,周围实在太过于枯黄,十一月的这里在落日下是很美的,以至于我们有一些失落,干脆看看上帝视角的我们。飞机升起,这些肉眼所见觉得普通的景象,在上帝视角里忽然变得大气了起来,好像是来到了荒芜的沙漠一般。蓝色的小车在棕黄的世界里更加的显眼。我们沿着车轮走过的土路,径直往前开,走到飞机上看到的茂密一些的地方去。这才发现,枯黄一片的树林其实也有他不一样的好看之处,尽管略显孤寂。我站在低矮的草丛里给玫瑰一顿拍,某个人嘴上说着不拍了,站到车子跟前还能凹个造型。我们继续往丛林深处开去,果然好风景都是需要寻觅的。车子进到了一片棕黄色的水杉林里,仿佛来到了一片湿地。这里的水杉木更密集的生长在一起,好像秋天只是停在了这里,确实比一开始荒凉的小路美了许多。自驾出行车子就是最好的拍照道具,后备箱其实能把我们俩装下,飞机没电告警,抓紧拍照还没来得及跳上车坐下。给玫瑰进到林子深处,仿佛他就是什么情绪片男主,树木间有一些微微闪烁的光影,周围安静的只剩下我们俩,看过一场落日后,便离开小河。去“北欧森林”野餐 — 大哨森林周末的第二天玫瑰带我来了他和朋友们发掘到的小众目的地,昆明版的“北欧森林”。从昆明开车大概一个半小时,我们却走错了上山的路,在碎石路上硬生生多开了40分钟才到我们的正路上。一觉睡醒,睁眼就看到冬日没有耕作的农田,小草微微冒头,显得一切都是生机勃勃的。下午的阳光在玻璃窗上有了好看的空气感,觉得这样的画面再美好不过了。云南真的随处见牛羊,不一定非要去到香格里拉的草原才有牛羊,回过神来,正前方已经是一群被狗狗赶着走的牛羊。黄牛的大白脸莫名可爱。绕了一大圈山路终于找到一处地势相对平缓的地方,两个人搭起了桌子和椅子,天幕累到放弃,而且这个时刻的阳光是能照的人暖洋洋的。玫瑰喝咖啡,我来一瓶啤酒,忙碌的日子里终于能停下脚步好好过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下午。不如之前准备满满当当的野餐食物只为拍几张照,匆匆收拾回家,这次就带了各自喜欢吃的肉桂面包和菠萝包,简单的下午茶才觉得更让人舒服。把小蓝车停在我们旁边,和森林在一起简直太好看。阳光透过树林间有一丝微弱的光斑洒在我们身上,地上掉落的松针叶被晒的烫呼呼的,脚踩在上面软绵绵的。我们坐着聊聊天,给彼此拍拍照,路过的车子都要对我们行注目礼,投来许多羡慕的眼光。我们选择安营扎寨的这片森林前宽阔的小地,果然怎么拍都好看,也许是阳光的加持更有了氛围,毕竟阳光就是世界上最好的滤镜。我在树缝间发现一个机位,以为玫瑰能把天幕的这根“金箍棒”撤走,没想到脚架支起来这个人就一个箭步过来准备坐下拍照。落日前的光影柔柔的,把松林的叶子照出了好看的层次。玫瑰一直想等一阵风吹过,站在马路上不来风,退到树下微风正好。离开的时候,去丛林深处拾了很多松果,玫瑰看了一番觉得我捡的都是什么玩意儿,没有一个好品相!又绕到我们车后面的森林捡了几个新鲜的松果,满足的收拾着准备打道回府。落日的光晕在树林间有着好看的形状,只不过噩梦是拍完最后这两张图相机瞬间倒地,镜头卒了。乘着冬日的晚风回家,可是却丝毫没有冬天的感觉,这一刻只觉得春天要来了呀。哪怕镜头摔了也要保持佛系的态度,举着玫瑰的相机先拍为敬。喜欢阳光把车窗模糊的纹路都照出来,就真的是落日飞车,电影的画面。远处一片高处的森林,从车窗看出去就像一副风景画。两旁都是还没有耕种的田地,玫瑰又脑洞大开说:说不定现在田里的草都是种给这些牛羊吃的。森林里的村庄在落日里仿佛渐渐睡去,远处的高山上依旧看不清他的轮廓,伴着朦胧的雾气下山,却遇见了这两天最美的一场落日。经过了龙潭脑村,一个s弯口处停下,等着鸡蛋黄一样的太阳渐渐落下。 太阳让车内的我们只剩下剪影。想起那天车内的我们只剩下剪影,这无疑是这个冬日的这个周末里最让人愉悦的风景。
1 篇文章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你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