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数:3天时间:12
月人均:1000元和谁:和朋友作者去了这些地方:成都春熙路岷江青衣江都江堰川大童年时的四川味从小生活在四川最为盆地的地方,熟悉了街头巷尾的烟火气,每天早出晚归,如期而至,没有尝过带有甜味的松鼠桂鱼,没有见过东北的大乱炖,也没有吃过精致的杭帮菜,在小小的我的世界里,似乎所有人都是吃的同样的东西。09年到19年,被称为时间过的最快的10年,这十年间,成都已经成为了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从三环已经扩到了六环,天府新区的高楼从一片农田中拔地而起,网红、潮流与时尚已经成为了成都新的代名词,而那些属于街头巷尾的烟火气,却慢慢消失在来往的人群中。朋友常说,“还是怀念小时候,放学了拿五角钱就能买一盘洋芋花儿,好吃还不贵”。后来我大学毕业,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沿海的一座发达城市,那里有霓虹闪烁,高楼林立,唯独没有记忆里的四川味,没有接地气的麻辣烫,更没有路边的小吃摊,到后来,就连看到正宗的川菜都觉得有些亲切,也许这就是乡愁吧。建设巷,成都最火爆的小吃街没有到过建设巷的吃货,应该算不上真正的吃货,位于电子科大旁边的这条街道,因为众多的小吃和美食,每天都吸引来了无数的市民和游客,以至于不管啥时候去,都要排队才能买到你想吃的东西。这条街道我一共去过两三次,每次都是从外地回来以后,想要吃点地道又便宜的小吃。这次到建设巷,这里已经是上新装了,不少店面都装修的好了很多,曾经最喜欢的那家排骨店,也开始升级改造了。如果你和我一样喜欢这种油炸食品,就不要错过建设巷的刘酥排,以前就很喜欢吃,不过不叫这个名字,好像是最近才改名的。他们家最出名的就是排骨,当然也有其他的东西,包括掌中宝、杏鲍菇、肉条等等,价格不贵,一般就二三十一份,量还挺大,基本一个大份够两个人吃。虽然四川人喜欢吃辣,但是刘酥排的口味还是很多样的,包括一些比较罕见的口味,恋恋番茄味、经典蒜香味、台式甘梅味和蜀香椒盐味等等,当然我最喜欢的还是椒盐和香辣味的。虽然随时过去都在排队,但是排骨都是现炸的,不会因为人多就提前准备好,这一点来说,还是很不错的,毕竟这种油炸食品,现做的味道更香,吃起来也更酥脆。油炸好了以后,会先过滤油,滴干了以后装进袋子里,然后往里面放调料,如果能吃辣的话,可以多加一点辣椒粉,辣味足够了以后,吃起来更香,关键是一点都不油腻,也是真的很神奇。排骨选用的食材还是很不错的,有脆骨也有不少的瘦肉,大小都切的比较合适,直接放嘴里就能吃,不需要手拿着啃,外面部分比较酥脆,里面的肉还蛮有嚼劲的。一共买了三袋,一袋是椒盐,一个是香辣,还有一个是糖醋,糖醋的比较特别,有种糖醋排骨那道菜的感觉,有点甜,但是还好,相对来说长三角地区的人估计会喜欢,满足了酥脆,也有甜味。最后强推一下这个饮料哈哈哈哈,喜欢山楂的我,很少在四川买到山楂味的饮料,这个好像是他们家自己做的,9块钱一瓶,没有放添加剂,喝起来不怎么甜,有点酸酸的味道,吃这个排骨的时候,搭配在一起还挺开胃。市井火锅,90年代的味道每座城市都有属于自己最独特的市井味道,北京的老胡同,上海的弄堂,重庆的十八梯,大隐隐于市,又距离繁华很近。在成都的街头巷尾,有很多的小餐馆和小火锅店,这些店没有奢华高雅的装修,也没有精致的菜品,有的只是童年时的美味,像90年代那样。而在如今社会快速的发展之下,还能感受到这种烟火气的店,真的不算多,在市区距离春熙路和太古里不远处的龙王庙正街,有这样一家市井火锅叫做有拈头。有拈头的门头很明显,远远的还没走到就能看见,不到中午12点,门口已经排起了队,摆了些凳子,大家都零零散散的坐着。从正面的这道小门进去,上几个台阶,可以看到这个火锅店并不大,门口摆放着水壶和一张八九十年代的桌子,就像小时候家里放水壶的那样,上面的那盏灯很逼真,把这里的一切似乎都还原到了20年前那样。考虑到小左左感冒了不能吃辣锅,选了一个鸳鸯锅,一个边是红汤,一边是番茄锅,都是红色的,放在一起还挺好看,锅底一看就很纯正,放了不少调料进去,葱、辣椒、花椒等等,随着火锅煮的时间越久,味道也是越香,当然也是越来越辣。有拈头的菜都是这样一小盘一小盘的,就和小时候经常用的小碟子一样,这样除了有情怀,有90年代的感觉以外,也有一些好处,就是可以在固定人数的情况下,多吃几种菜,不至于量大吃不完浪费。毛肚用的是竹子做的菜盘来装的,这个东西其实很多人没有见过,尤其是没有在四川生活过的人。竹子在四川还是比较常见的,不少地方的人为了省事,直接把竹子砍断,然后从中间划开,一分为二,就可以作为这样的容器,不管是放菜还是放调料什么的,都比较好用。红糖糍粑,在景区应该还有一个洋气的名字叫做三大炮,曾经研究过为什么取这个名字,大概也很简单,就是把它从一大堆糍粑里揪出来,然后在鼓上面谈一下,一共要响三声,然后掉进黄豆粉里,直接拿出来就可以吃,味道还是很不错的,糯糯的,加上红糖和黄豆粉,比较甜,也可以作为小吃零食来吃。因为我们人比较多,一共有八个人,所以就点了一份9-10人的套餐,菜品的数量还是比较多的,一共才299元,性价比还挺高,其中特别推荐的有脆嫩鸡肉片、烤鸭脯、鱼仔虾滑、桥山土豆粉、剁椒鱼片以及土地瓜等等,如果吃不了那么多套餐,也可以单独点,价格都不贵很接地气,一般就10多块钱一份。9-10人的套餐,菜端上来把整个桌子都放满了,都还没放完,一眼看过去还挺壮观,最后除了几个素菜没有人吃以外,基本都吃完了,大家的战斗力还是很不错的。在四川火锅中,还是挺有讲究的,比如毛肚、鸭肠以及羊肉等等,都是拿来涮的,就是用筷子夹着煮,用四川话讲就是“拈到煮”,一般要不了多长时间,基本几秒到十几秒就能熟,对于这个火候的掌握,也能看出来是不是真正的吃货,时间短了没煮熟,时间长了就煮老了,别看仅仅是吃个火锅,还真的是个技术活。尤其喜欢有拈头的这个红油锅底,越煮越辣,越吃越有味,过滤一点油汤放到碗里,蘸着一点吃更加入味,大概真的是来这里吃过火锅以后,都不愿意去将就。除了味道不错以外,这里的服务也是很好的,虽然都是年纪比较大的阿姨,但是真的是很热情,有求必应,比很多餐厅的年轻服务员态度好多了,主动帮我们拿了篓子装衣服,这一点给人的印象很好。川人傍水而居,多以鱼为食熟悉四川的人都知道,四川江多,河多,比较有名的包括金沙江、雅砻江、岷江、嘉陵江和青衣江等等,除此之外还有数不清的河流湖泊,所以四川也被称为“千水之省”,而因治理江河,还造就了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所以,在四川,很多地方的人都是生活在江边、河边,虽然不像海滨城市有各种海鲜,但是靠近江河湖泊却有各种鱼鲜。从小的记忆里,家里就比较喜欢吃鱼,油炸小鱼儿、水煮鱼片、麻辣鱼头、酸菜鱼以及火锅鱼等等,川人爱吃鱼,似乎已经不是什么秘密。千百年来,吃河鲜已经成为了四川人的生活方式,虽然旧时的“就船买鱼归烹鲜”的场景已经慢慢消失,但在城市新的发展潮流中,鱼的做法却越来越多。在马路边边旁边有一家卖鱼的餐厅叫做鱼夫鱼仔,原本只是一家吃鱼火锅的店,然而实际并不是这样。进门入内,别有洞天,复古风的设计,让旧时的渔家情怀立现,渔网、蓑衣、斗笠、窗花,这些元素的注入,让你很快就找到了童年逛渔家河鲜店的那种感觉,朴实、怀念,亲切。鱼夫鱼仔主要就是吃鱼,但是和一般吃到的不太一样。在一个铁锅里放上一堆滚烫的石头,然后把切好的鱼片统统都倒进去,利用石头的高温,把鱼肉烫熟,然后加入选好的锅底,随即盖上盖子,等上三分钟,便是一锅美味。颇有意思的是,在铁锅的旁边,还专门放了一个计时器,也是有种复古风的味道,当闹钟响起,就代表着鱼肉可以吃了。选了两种锅底,一个是柠檬仔姜,另一个是经典火锅,如果是吃鱼是像红锅一样常见,那么柠檬仔姜就像鱼夫鱼仔一样是创新的味道,带有一股酸甜,清香、纯粹和鲜嫩,鱼肉煮在里面,融合的恰到好处,蘸上专门调制的酱料,酸甜辣味皆有,让人食欲大开,吃的停不下筷。除了吃鱼,这里还有很多小吃和小菜,比如我最喜欢的这个黑米糍粑,和平常我们吃到的不太一样。一般来说,四川的糍粑都是白糯米做的,加上红糖和黄豆粉的标配,外面酥脆,里面软软的像糯米粑一样,口感不错,味道还蛮地道。然后还有土豆蒸包、桔子蒸包、渔夫小酥肉、花生仁、蜜汁小番茄等等,整体的味道都很不错,这个小番茄比较甜,应该是冰箱里拿出来的,是凉的,搭配着肉吃刚刚好,解腻和解辣很管用。另外一个红锅里煮的就不是鱼了,而是牛蛙,也算是比较创新的做法,红油里煮出来,非常入味,麻辣鲜香,用嘴轻轻的一抿,骨肉分离,吃起来很方便,比平常吃的牛蛙都要好吃,真的值得来品尝。牛蛙的个头还挺大,肉也比较多,如果是喜欢酸辣味的,还可以把柠檬仔姜锅里的鱼肉放到这里面,要不了几分钟就入味了,对于无辣不欢的四川人来说,两种锅底味道融合在一起以后吃,感觉更好。人均消费不到80元,吃了牛蛙和乌鱼,很满足~西昌火盆烧烤,凉山的老味道凉山位于四川西部,是3个自治州之一,因地处高原,又是彝族聚居地,生活文化一直和四川大部分地区不太一样,火盆烧烤就是其中的代表。火盆烧烤是彝族人家平日里最为粗狂简朴的饮食,因为西昌地处高原,早晚温差大,他们每到夜里,一家人便围坐在火盆边,把土豆、玉米等放入火盆里烤,其间闲聊家常,或畅饮自家酿制的包谷酒,自得其乐。后来,逐渐形成了一道当地的特色风味,演变为现在的火盆烧烤,成为了四川特色美食的一部分。在成都,火盆烧烤有很多,但是唯一能做到原汁原味的,大概只有醉西昌。醉西昌在成都有很多家店,我们去的这个在中粮鸿运三楼,餐厅的位置很宽,分为室内和室外两部分。我们晚上7点过去,还挺热闹,虽然是冬天,但是室外也是坐满了人,到处都是有说有笑,一边吃着烧烤,一边谈笑风生,有种过年时的气氛。醉西昌虽然都是以烤肉和素菜为主,但是吃法就挺多样的,蘸料就有好几种,每一种的味道都不一样,有酸的,有辣的,即使是同一块肉,蘸不同的蘸料,吃起来的味道也是完全不同的。在放烧烤的大架子之前,会加木炭火,既不是用电,也不是用天然气,真的用木炭烤的,大概很多人不了解不知道,木炭做出来的烧烤,一般比较香,味道更好。虽然现在猪肉有点贵,但是还是很喜欢他们家的五花肉,肉很大块,一直慢慢的烤,烤熟的差不多了,服务员会用剪刀分别剪小块,蘸着辣椒粉,又香又辣,肥瘦相间,吃起来很有嚼劲,口感很好,油而不腻。小香猪,算是凉山特色了吧,签签很大串,都是加好了辅料上去的,放上去烤熟了直接就可以吃,当然喜欢味道多样的,也可以加点蘸料,48块钱一份量还挺大,还没完全烤熟就能闻到一股浓浓的香味。有种人间烟火味的感觉,小时候在路边经常会有很多这种类型的烧烤摊,后来因为环境问题,大多数都被迫关闭了,如今想要吃到地道的炭火烧烤,都成为一件很难的事情,尤其是在城市里。之所以叫做西昌火盆烧烤,的确和一般的烧烤或者烤肉不太一样,中间一炉火,然后盖上一个大铁丝网(也有可能是不锈钢),上面可以放你想吃的菜,他们家的鹌鹑蛋做的还挺精致,放在一个锡纸盒里,上面加了葱。醉虾,一共只吃过两次,都是在醉西昌,用的是活的小河虾,放上各种调料以后,端上来的时候,可以看到河虾都还在动,真的是活生生的。过几分钟河虾慢慢的醉了以后,就可以吃了,虽然个头不大,但吃起来味道很不错,和小米辣一起吃,又辣又过瘾。另外点的几个小菜也不错,一个是特色包浆豆腐,这个东西在外地很少能吃到,放了辣椒粉很香,还挺细嫩的,西昌小渔村特色烤贝壳,端上来的时候本来以为是一个盘子里面放了肉和粉丝,结果这个长得像盘子的就是贝壳,还挺大个的,软炸酥肉平菇,可以作为小吃零食来吃,外面酥脆,里面的肉还很细嫩,也是辣味的。这个应该是醉西昌最近两年才新出的吃法,最开始去的时候都没有,有点像一个小火锅,直接点油涮套餐就有了,包括一个锅底,还有毛肚、牛肉、黄喉以及鱿鱼,直接放在烤架上利用碳烤加热,锅底不是那种红汤锅底,所以吃起来不辣,吃的时候可以蘸上辣椒。这个也是最近才有的大凉山钳子鸡,整整一只烤鸡,198块钱,分量超大,我们七八个人都没吃完,端上来的时候,是整个的一只烤好的,可以用钳子直接夹着肉,撕下来就吃,鸡肉外面烤的比较焦,没啥油,里面瘦肉较多,鸡爪爪烤的很脆,骨头都能咬的动。用那么大一个架子烤,最方便的就是爱吃的都可以同时烤一些,超级推荐这几个菜,去了一定要尝一下,牦牛舌、小香猪、五花肉、生菜包牛肉,素菜的话最喜欢土豆和韭菜,饮料推荐酸角汁,类似猫哆哩,还有大凉山雪酸奶,口感很好。80年代的麻辣烫,你有吃过吗?其实不用80后,大概90后的人也经历过,以前小时候在路边,总能看到很多麻辣烫的小店,摆一张小桌子,几个小板凳,一边聊天,一边吃东西,虽然吃的不是什么山珍海味,但却让每个人都吃的很满足,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种路边摊的麻辣烫,不仅味道好,价格还很便宜,吃一顿两三块钱,尤其是在学校和单元楼门口的那些店,生意都很好,所以对于80后和90后来说,马路边的小吃和串串似乎也是童年的记忆。每次回成都,都要吃一顿马路边边麻辣烫。约上几个朋友,一起到致民路,感受一下老成都,最地道的风味。马路边边的装修,一直是我很喜欢的,完全按照八九十年代那样设计的,复古冰箱、邮局、小卖部、路灯以及自行车等等,从走进店里的那一刻,就有一种穿越的感觉。马上到圣诞节了,店里也是有一些小的装饰彩带,略带一种节日的喜庆氛围,每天只要到了饭点,基本都要排队,吃出经验的我们基本是提前就到。大概00后和10后很少有人见过这样的自行车了,在我的童年记忆里,还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当然对于80年代的人来说,可能那时候有个这样的自行车都算是很不错的了。马路边边是麻辣烫,其实也就是和串串差不多,理解为串串香也是没问题的,菜品基本分为三种,一种是用竹签串好的,吃什么自己拿,吃完以后数签签,另一种就是毛肚这样的,都是一盘一盘放好的,要吃什么也是自己端,最后一种就是小菜和小吃,点菜形式的。虽然环境回到了80年代,但是卫生却比现在很多店都干净,拿菜的时候也能看到,能看到这些地方都是很干净的,而且每天来吃的人很多,所以菜都不会屯着,每天都是新鲜的食材,这样吃起来的口感也更好。马路边边可能唯一让外地人不习惯的就是,没有鸳鸯锅,所以基本很多人都是吃的红油锅底,但是还算好,不是很辣。蘸料分为干碟和油碟两种,当然我觉得在马路边边就是要吃干碟才有意思,拿一个签蘸一下,直接就吃,有种吃烧烤的既视感。点了几个小菜,这个是花甲,虽然辣椒不少,但是真的不算辣,调料放的挺多,所以很入味,没有腥味,一碗的分量还挺大,基本够两三个人吃。在马路边边,一定是要大口吃肉,大口喝唯怡,唯怡是什么呢?基本在四川才能看到的一种饮料,和在北京吃涮羊肉,也要喝北冰洋同理。千层肚和脑花,千层肚倒是很多人都吃过,吃脑花应该算是四川特色之一。在四川人的吃货字典中,脑花的吃法挺多,可以烧烤、火锅、凉拌等等,马路边边做的脑花就是属于麻辣凉拌的类型,也是很入味,细细嫩嫩的。哦对,大概还要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煮串串的锅,在四川的大多数地方,应该都叫ti锅,多数时候都是口语中使用,具体怎么写这个字,好像还真不知道。这种锅一般用来煮菜什么的用,外省通常是没怎么使用的,小巧精致,也算是马路边的特色吧。串串味道不错,属于好吃不贵的类型,因为店面不大,所以人多了以后略显拥挤,来这里吃饭的大多数都是90后或者80后,甚至年纪再大一点的人。我想,大概会有一些情怀在里面吧,毕竟人都是念旧的,能在这样的环境下去吃一顿地道的麻辣烫串串,还是很不错的。得劲儿,烧烤的新式做法得劲儿焖烤肉串,在建设巷旁边,去吃小吃以后顺道也去打卡了这家,的确和四川传统的烧烤做法不一样,首先是环境,大概比成都90%的烧烤店环境都好,具有成都特色,有点酒吧和音乐餐吧的即时感,环境还是挺小资的,但是整体也是不大,所以如果是在晚上十点这样吃夜宵的时段,估计去了会排队。有烧烤自然离不开酒,这里的酒好像品种还挺多,主要是我自己不喝,也没怎么研究过,但是朋友很喜欢,每次都要搞点啤酒喝。墙上还贴有得劲儿焖烤的蘸料吃法,这个就有点贴心了,蘸碟有好几种,包括传统的干碟,比较独特的海鲜汁,开胃解腻的梅子酱,还有适合吃素菜的黄豆酱,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喜好来吃,比如我就喜欢传统的干碟和梅子酱,尤其是梅子酱,搭配着烤肉吃,真的是一点不油腻。专门参观了一下这个烧烤的做法,果然不一样,焖烤~焖烤,顾名思义就是焖在一起来烤,平常的烧烤摊都是摆架子上,下面放木炭或者燃气,但得劲儿这种就是另外的形式,一个大大的罐子,像装酒的那种,绕着一圈把肉串或者素材挂上去,然后里面加火,然后把罐子盖起来,使其温度上升,把菜给焖熟,我觉得这样的好处好几个,一个是没那么上火,其次是干净很多。烧烤好的串,会专门有个小架子来放,下面点了一个蜡烛,保持架子上的锡纸是热的,不至于拿上来的烧烤很快就冷掉了。烤馒头片,整体烤的比较焦,蘸着炼乳很不错,可以当做主食来吃了,一串上面是两个馒头片,一人一串基本就够了。烤口蘑、彩椒,估计很多人没吃过这两样,焖烤出来的果然还是和烧烤的不一样,更大程度保证了食材的原汁原味,没有像传统烧烤一样,在上面放很多很多的调料,不过吃的时候,还是要蘸点辣椒粉更好吃。滋香牛蛙,这个真的是创新做法了,从来没有吃过烧烤的牛蛙,把牛蛙都分解成一小个一小个的,用铁签给串起来了,烤的焦黄焦黄的,上面撒了一些芝麻,看着就很有食欲,吃的时候很方便,轻轻咬就骨肉分离了。还有羊肉串、烤五花、掌中宝和烤猪排都还不错,尤其喜欢烤五花和烤猪排,烤的很焦,油就比较少了,刚拿上来的时候,热腾腾的,吃起来更香。泰国虎虾,据说是从泰国鲜活空运过来的,被称为虾中之王,个头大,肉多,鲜嫩甜美,烤好了以后,可以自己慢慢剥着吃,也可以让服务员帮你剥好,相对烤肉串来说,这个虾就没怎么入味,可能也是为了保证食材的原汁原味,但是蘸上海鲜汁以后,很鲜,吃起来口感不错。这个长的很像面条的,实际上是土豆丝,是他们这里的小菜,和肉搭配在一起很合适,主要是太辣了,连四川人都不敢吃哈哈哈哈哈这个长得像罐头的,实际上是一个凤爪,但也是有点辣,喝酒的时候必备,可以当做零食来吃都可以。整体来说得劲儿焖烤肉串还是值得一去的,服务也很好,服务员会主动加水,收拾吃了的铁签,在烧烤店来说,能做到这样相当不容易了。
4 篇文章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你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