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谁没有一些刻骨铭心事谁能预计后果谁没有一些旧恨心魔
一点点无心错谁没有一些得不到的梦谁人负你负我多谁愿意解释为了什么一笑已经风云过……伴随着一首《笑看风云》,我也终于在香港回归二十六年后,踏上了这座既熟悉又陌生的城市。曾几何时,印象中的香港,是《东方之珠》的血浓于水,亦是《英雄本色》的兄弟江湖;是金庸先生的武侠世界,亦是成龙大哥的出生入死。过去的几十年来,香港的文化,一直在通过数量众多的影视作品,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这一辈八零后,并伴随我们成长。而时至今日,当我终于有机会走到现实中的香港街头,才真正感受到,虽然时代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香港却依然保有自己的性格,不被裹挟,曾经的亚洲四小龙,依然在不断焕发着生机……第一章.书香满城“在香港的一众小书店中,我看到了书店的希望,只要还有民间力量在办书店,这座城市就还有温度。”香港的书店,一种是三联、中华书局之类的大型综合性书店,以销售新书、文具为主营业务;另一种则是数量庞大的私人书店,新书、旧书均有销售,因多开在住宅或者办公楼里,有书友戏称为“二楼”书店,虽不甚雅致,却也一语中的,与内地之“二渠道”有异曲同工之妙。当然,这也再次印证香港之寸土寸金。香港中华书局抵港首日,从酒店办完入住,我和S便计划到维港看夜景。因步行到油麻地坐地铁,而多走出几百米便是中华书局,我们便先到此处转转,好对香港书店有个整体感知,倘真要买书,也好对价格有个概念,虽然此前对香港书价之高早有耳闻,但终究眼见为实。中华书局像中华书局、三联书店这种大书店,是有资格开在底商的。一如国内的书店,中华书局一进门便可看到码放整齐的推荐图书,内容涵盖主旋律、历史、文化、经济等等,二楼则主要以历史、港台文学、古典文学图书为主,书架上一些在内地见不到的图书价格唬人。相比后两天去到的小书店,这种大书店里竟没有许多人,与小书店形成巨大反差,莫非本地人也觉着新书价格太高?香港三联书店第二日下午,从太平山坐小火车下来,走不了多远,便能来到中环地区的三联书店。三联书店香港三联和北京三联、上海三联在几十年前本是一家,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各自发展,如今亦是各领风骚。书店一楼依旧是一些畅销书、经管类、儿童类以及教辅类图书,二层则经过了悉心的布局,所涉及的香港专题、中国文学、中国历史等,均有序的陈列在书架上。因为并没有买书的计划,所以只是简单看看,千山万水驮回去,实在不值。小书店由港岛回到九龙,S想要去位于旺角的波鞋街逛逛,正巧早先关注到不少二手书店多集中在西洋菜南街,离波鞋街不远,于是我俩便决定分头行动,晚些时候再汇合。说西洋菜南街是爱书人的天堂,一点儿也不为过。从下午四点,一直到晚上七点,我总共走访了十家书店,分别是学津书店、樂文书店、田园书店、新亚书店、博雅小书店、序言书室、開益书店以及榆林书店,还路过了两家专门经营学生教辅的书店:学生书屋和华英书局。虽只有短短三个小时的时间,但这些书店带给我的冲击力之大,不亚于刘姥姥进大观园。这里的书店有几个特点,一是面积小,二是楼层矮,三是爬楼高,但各家有各家的特色。为便于与三联、中华书局一类的大书店有所区分,我更愿意称这里为“小书店”。学津书店这是一家专营旧书的书店,大部分都是八、九十年代的书籍,内地的书也有不少,但分类较随意,只可随意逛逛。学津书店樂文书店樂文书店的读者数量是仅次于序言书店的,店员也是最多的,足有三个人。店内呈环式布局,三三两两的读者围在中央的“书岛”周围静静的看书,不时还有外国读者进来。文学、科技、历史各类书籍格外全面,屋内大柱子上的几面镜子,让这里不大的空间,看上去有了一定的延伸。乐文书店田园书店相比其他几家小书店以及大书店这里的书价相比其他书店更为优惠,种类也更加齐全,而且大部分书都在原价的基础上打了八折。店内赶上一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拖着两个大行李箱来这儿进书,小伙子说一本,店家便立即能反应出来还有没有货。听他们闲聊应该是由澳门来的,不一会儿就装满了两个行李箱,估价怎么也得过万。田园书屋新亚书店新亚书店位于街的南段,藏在一栋大厦的16层,逼仄的空间内存放着大量的书籍,店内新旧图书各半,很多都还没有摆上书架,只是书脊朝上摊在桌子上,有点类似北京的中国书店,门口地上一摞图书还没来得及整理,两名店员心不在焉的刷着手机。同一层不远处还有一个“新亚书店拍卖区”,隔着防盗门望进去,无序堆放着一摞摞的书籍,不知道和书店有什么关系。博雅小书店这是唯一一家在我询问店员能否拍照后,给我否定答案的,减分。店内多是一些动漫、青春书籍,正好我也没啥兴趣,速看速出。序言书室序言书室应该算是最有读书氛围的一家书店了。刚进大门,便能看到上月的图书销量排行榜,同时,还有一张手绘的书店平面图,不能不说,这家书店在经营上确实有两把刷子。靠窗台的位置,被设计成了茶座区,读者可以在收银台旁点上一杯咖啡,静静的坐在窗边,看看楼下的人来人往。虽然受场地所限,只有三张小桌子,远不及如今内地各种“最美书店”,但在这几平米的地方,也别有一番味道。序言书室在店内的二十分钟内,来来往往不下二十人,结账的也不下五个,生意可谓兴隆,怪不得人家还定制了精美的“书券”,只可惜单价过高,若是10元一张的,高低得收藏一张。開益书店開益书店应该算是下午这几家书店中面积最大的了,说他大,其实也就是一百平米左右。店内摆放的多是流量图书,所以店内除了店员空无一人,和前面的序言书室反差巨大。屋内冷气十足,但老是没人光顾,估计老板的心更凉。开益书店榆林书店榆林书店是唯一一家把牛津大学出版社的图书单独陈列于一个书架的书店,杨绛、何兆武、周作人的图书都在售,只遗憾不能一一收入囊中,只好饱饱眼福。令我惊奇的是,店内还售卖《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看来如今这本国内旅行必备指南,影响力也是与日俱增。榆林书店以上这些书店,这只是香港“小书店”的一部分,还有很多由于行程原因我没有到访,比如早就在孔网上开设店铺的“香港神州旧书店”、三月份就要结业的“见山书店”,以及小红书上爆火的“精神书局”、“Books&Co”等等。尽管我无法依依考证这些书店都开了多久,但从书店的装修风格可以看出,大部分店面至少都应该已经有不下20年的历史。比如在我与学津书店的店员交流后得知,他们至早在九零年以前应该就已经开业了。目前内地实体书店运营艰难,而在香港的一众小书店中,我看到了书店的希望,只要还有民间力量在办书店,这座城市就还有温度……诚然,作为内地低书价的受益者,偶尔逛一逛香港的书店,即便不买,也能有些感悟。可若是长期在此生活,恐怕钱包就不允许了。第二章.平民烟火“老一辈港人似乎更习惯于在赛马日,和老友一起走进绿茵场,手捧报纸,目不转睛,期待着心中的号码第一个冲过终点……”香港赛马会沙田马场“4号、4号!”“7号、7号、7号!”“2号”……冲线时刻,看台上人声鼎沸。人们高声喊出下注的号码,每半小时一次的狂欢,总能在瞬间爆发。时间回到两小时前。凌晨从迪士尼跨年回来,元旦下午便奔赴沙田马场观看新年第一场比赛。直达马场的区间车只有赛马日才会有,需要关注电子显示屏。出地铁后会有专门的游客通道,向工作人员展示港澳通行证即可。原本只要开户就可以免费领取一个小马毛绒玩具的活动,元旦这天也被取消了,只好自掏腰包,买了一只浪琴纪念小马。等待比赛的间隙,我俩体验了几项与赛马有关的游戏,不得不说,对于游客体验,运营方拿捏的相当不错。因为赶上了开年第一天赛马日,主办方邀请了乐队助兴,新闻图片中我俩也偶然入画进入场中央,眼前便是一大片绿油油的赛道,从赛道旁的大屏幕可以看到,骑师已经坐在马匹上,并由一位牵马员带着绕圈。没多久,牵马员带马匹入栏,比赛随时准备开始。门刚一打开,十几匹骏马飞奔而出。起初还是由两、三匹马在内道交替领先,剩余的马在后面追赶,然而进入最后的直道,也就是我们所在的看台区前,后排的马匹亦迎头赶上。这时,只见夹在中间的一匹马前方没有任何遮挡,于是加快了步伐。看台上的人们开始大喊自己选中的号码,刚刚那匹马则突然杀出重围,从我正前方呼啸而过,并一直将领先地位保持到了终点。此时此刻,看台上的人们有的感叹,有的兴奋,不久便重归平静。从远处缓冲回来的骑师从围栏出来,和观众打着招呼想在短短2小时里弄清复杂的下注规则,完全没有可能,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感受到的这一传统赛事的乐趣。而不止在现场,即便是在街头巷尾,也能感受到赛马的对于当地人的意义。时间回到两天前。由于酒店旁就有一间投注站,因此周五的赛马日,虽已是深夜,依然人头攒动。进出投注站的人们年纪大多在50岁往上,门口停着几辆出租车,车载显示器已提示暂停营业。进门没多久,便是新一轮的比赛,伴随着马匹入栏,现场的气氛逐渐热烈起来,众人簇拥在电视机前,目光不时的在手中的报纸和屏幕间切换。1.2公里的赛程很快就到了冲刺阶段,屋内原本低沉的小声咕哝,也逐渐增大了音量,变成短促有力的1号、2号,不绝于耳。直到头马冲过终点,偶有几声欢呼,投注站又迅速回归平静。香港两日,有幸分别在现场和投注站感受了两次赛马,亲身体会到本地人对于这项运动的热情。从前在不少的影视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桥段,终于眼见为实,真是一番特殊的体验。不过这几天在马场和投注站中,都很少见到年轻人。或许他们已经不再热衷于这种消遣,或许他们已可以通过更加便捷的方式参与其中,但老一辈港人似乎更习惯于在赛马日,和老友一起走进绿茵场,手捧报纸,目不转睛,期待着心中的号码第一个冲过终点……
1 篇文章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你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