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一个社恐,我并不喜欢热热闹闹的地方,所以一开始对慕尼黑的游览总是中转的顺带,后来则是购物的顺带。虽然都是顺带,但我其实挺喜欢慕尼黑
的,就像纪录片里说的,这是一座艺术之都——它厚重,但不压抑;发达,但不迷乱。是个适宜生活的地方。老城小记作为巴伐利亚联邦州的首府,慕尼黑同时也是上巴伐利亚行政区的首府。城市首次被记载是出现在一份皇帝弗里德里希一世·巴巴罗萨发给当时的巴伐利亚公爵,其表弟,韦尔夫家族的狮子亨利的文书里,赋予公爵在“MarktbeidenMönchen”,今天的路德维希桥(Ludwigbrück)位置,经营一座横跨伊萨尔河的海关大桥的权力。时间在1158年的6月14号,它也被视作慕尼黑(München)诞生的文献。München和Mönchen,并非是我马虎写错,虽然马虎的事也不少,而是慕尼黑本就有着与僧侣同在(beidenMönchen)的意味,这点至今依旧记录在城市的纹章里——一位年轻的黑袍教士(MünchenKindl),左手持有誓约书,右手比出宣誓动作。这对表兄弟的相爱相杀实则延续了霍亨斯陶芬与韦尔夫两个家族长久以来的竞争关系。总之,当弗里德里希一世兵败伦巴底,记恨上了不肯出兵的狮子亨利,二人的梁子就结大了。而巴伐利亚作为一块狮子亨利被没收的土地,皇帝转手便赐给了维特尔斯巴赫伯爵奥托六世。自此(1180年)这个家族开始了直到1918年王冠碎一地,近800年之久的统治。此外,家族还在1214年被授予了莱茵-普法尔茨。而巴伐利亚令人深刻的蓝天白云旗帜就来自于维特尔斯巴赫家族的纹章。这是天空的颜色,也被想象是天堂的颜色。在湍急的伊萨尔河不远处,围绕着如今的玛利亚广场,只能算是定居点而非城市的慕尼黑迅速发展。与之前写过的帝国城市不同,市民并没能在慕尼黑的发展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维特尔斯巴赫家族承担了这一责任。之前也不止一次提过这个家族的分分合合,原点是1253年奥托二世死后的分家,长子路德维希二世得到了上巴伐利亚和莱茵-普法尔茨,而次子亨利十三世则得到了下巴伐利亚。分家的做法在当时有违律法,但兄弟俩的合作退敌使得事情确立了下来。而后两支分分合合,相爱相杀。明明在王位选举中占有优势,却只出过两个神罗皇帝,一位德意志国王。当然,这和当时的政治生态有很大关系。为了避免维特尔斯巴赫家族在选举中拥有两票,1356年颁布的《黄金诏书》直接取消了巴伐利亚公爵的选举资格,直到1648年三十年战争结束,七大选帝侯变为八大,维特尔斯巴赫两支均占一席。说回慕尼黑,1255年路德维希二世选中这里来修筑他的宫殿。而到了维特尔斯巴赫家族的第一位神罗皇帝巴伐利亚的路德维希四世的时代,城市则进一步晋升为皇家宫城。与此同时慕尼黑产生了第2道城市防御工事,它的走向如今依旧可以看出围绕着历史中心的老城圈。1506年经历了巴伐利亚继承人战争,公国再一次统一,而慕尼黑也成为了上、下巴伐利亚的首府。而在三十年战争普法尔茨阶段结束,巴伐利亚公爵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夺得上普法尔茨,也使得慕尼黑在1628年成为整个老巴伐利亚的选帝侯宫城。当然,三十年战争没有赢家。随着1632年瑞典人兵临城下,慕尼黑也蒙上了赔偿、疫病的阴霾。战后,在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和斐迪南·玛丽亚父子主持的修复中,整个公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来到一个空前强盛的位置,在当时一度是神罗最强大的纯种德意志邦国。而之前甚至不如奥格斯堡和纽伦堡的慕尼黑也终于跻身大城市之列。可惜前人的成果被后人的雄心壮志霍霍在了战争的泥潭里。与奥斯曼帝国的战争、西班牙王位继承战、奥地利王位继承战,虽然不全是能躲得过去的,但巴伐利亚、慕尼黑两度被奥地利军队占领。最终为了保全巴伐利亚的领地,不得不做出诸多政治上的让步。1777年,随着维特尔斯巴赫幼支绝嗣无后,普法尔茨支重回巴伐利亚,之后也不再有分合的事了。1792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夹在法国与奥地利之间的巴伐利亚可想而知是怎样的艰难,被两方军队轮流侵占。最终才华横溢的首相马克西米利安·冯·蒙特拉格斯成功说服选帝侯与法兰西共和国联盟,这当然更符合巴伐利亚的利益——之前的8篇游记8个地方,无论是帝国城市,还是主教领地,均在1803年以后迫于拿破仑的压力被巴伐利亚逐个接收。选侯国在1806年升格为王国,慕尼黑成为王国都城,而成为国王的选帝侯马克西米利安四世·约瑟夫也更名为马克西米利安一世。1825年路德维希一世接过王位,进一步将慕尼黑打造为艺术和文化的中心。这位国王在班贝格和雷根斯堡篇都有提到(小威尼斯和雷根斯堡大教堂外的骑马像)。即位次年,他便将1472年在英戈尔施塔特建立的大学迁往慕尼黑,并将城市装扮成今天的模样。他的儿子马克西米利安二世在1848年登上王位,聚拢了一群作家,继续着父亲的事业。马克西米利安二世的儿子便是大名鼎鼎的童话国王路德维希二世,艺术审美在祖孙三代人身上颇有几分相承的意味。此外,1886年路德维希二世及其弟弟奥托一世被宣布精神失常无力处理公务,他们的叔叔利奥波得亲王成为摄政,继续将慕尼黑推动发展为艺术先驱中心,吸引全欧的自由意志者前来定居。施瓦宾(Schwabing)这一意象至今依旧在发挥效用。施瓦宾原是慕尼黑著名的波西米亚主义区域,在利奥波得摄政期间聚集了非常之多的艺术家、文学家,甚至列宁也在此居住多年。而1962年发生的施瓦宾骚乱则是60年代欧洲青年运动的一部分。现如今依旧有许多学生活动。而当1914年一战打响,一切兴兴向荣的景象都结束了。4年后一战结束,维特尔斯巴赫家族也结束了其对巴伐利亚的统治,当然他们也曾试图恢复统治,但最终失败。在战后的混乱时期,先是库尔特·艾斯纳(KurtEisner)在啤酒馆宣布巴伐利亚立国,并呼吁民主选举。可随着他被枪杀,革命态势越演越烈,更为激进的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就此成立,并很快遭到了军队的暴力镇压。之后慕尼黑逐步发展成了一个右派极端分子的大本营。1920年同样是在一家啤酒馆,阿道夫·希特勒成了了NSDAP。虽然统帅堂事败,但1933年权柄还是被他们抓到了手上,而慕尼黑也成了纳粹的“运动首都”。二战期间,城市同样遭受了惨烈的空袭,老城九成被毁。然而它毕竟是一座有底蕴,也有号召力的大城市,战后又吃了一拨东德制造业南迁的红利,经济复苏,历史古迹的修复重建,慕尼黑很快便恢复了昔日荣光,且成为了又一高科技之地,制造业中心。老城老城的历史名胜很多,主次街道上还充斥着琳琅满目的商铺,以及富有生活气息的市场,逛逛看看,在欢喜中时间飞速流走,也让人意犹未尽。卡尔门(Karlstor)至玛丽亚广场(Marienplatz)卡尔门距离火车站很近,如果选择从这里进入慕尼黑老城,那么它便是第一个震撼点。它是慕尼黑老城的西门,作为第二道城防工事,早自14世纪中叶便屹立于此。损坏、拆除、重建、受损、修复,城门的经历何尝不是这个城市历史的缩影呢?三个小小的音乐演奏者原是1884年至1944年立于玛丽亚广场上的老鱼泉(alterFischbrunnen)的一部分。而下面的铭牌纪念的时建筑大师HerbertJensen教授(1900-1968),他是城市发展计划的设计师。在他的建议和启发下,市议会最终在1966年的2月16日通过了增设步行街的议案。圣米凯尔教堂(Michaelskirche),这座建于宗教改革时期的耶稣会堂其实是反宗教改革的核心所在。教堂名字来源于天使长米凯尔或者米迦勒,两个入口之间的铜像便是基督教艺术的常见主题——米凯尔践踏龙形魔鬼。教堂有两个建筑期。第一阶段在1583年至1588年间,灵感来源是耶稣会的母堂,位于罗马的耶稣堂(ChiesadelGesù),而后文艺复兴到巴洛克的过度风格的米凯尔教堂也成为了很多德语区巴洛克教堂的灵感来源。然而1500年钟楼倒塌了,认为预兆不详的公爵威廉五世遂计划修建一个更大的教堂。第二阶段从1593年进行到1597年。立面上的石雕都是谁呢?一开始计划的是6位中世纪及现代的皇帝,查理曼、虔诚路易、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卡尔五世和斐迪南一世,以及6位古代统治者,亚历山大大帝、凯撒等等,但经过一系列讨论和替代,统治者们的共性便成了巴伐利亚捍卫基督教信仰的战士和杰出者。除却维特尔斯巴赫家族的成员,着罗马式服装的三尊雕像是最开始统治巴伐利亚的阿吉洛尔芬家族的三兄弟,他们最先接受了基督教信仰。圣母主座教堂(Frauenkirche或DomzuunsererliebenFrau),是天主教慕尼黑-弗赖辛总教区的主教座堂。钟楼作为是慕尼黑市中心最高的建筑之一,俯瞰老城全景不肖说,甚至有一种说法是能看见阿尔卑斯山。1468年动工,以替代一座更为古老的教堂,于1494年落成。哥特风格,不过由于塔楼迟迟没有封顶,拖到文艺复兴时代,也就被按上了圆顶帽子。教堂中还有一个有着诸多传说的魔鬼脚印。伊萨尔门(Isartor)至玛丽亚广场从城市历史发展的角度,从伊萨尔门进入老城无疑是最有仪式感的,尤其从路德维希桥(Ludwigsbrücke)上过来。慕尼黑啤酒节博物馆就在这附近,没机会凑到啤酒节来玩,也可以去博物馆感受一番。谷物市场(Viktualienmarkt)有200多年的悠久历史了,生食熟食、鲜花装饰这些都能在这里找到。虽然不喜欢凑热闹,但我还蛮喜欢看这种极富生活气息的热闹。缓缓往北走,来到了两座教堂之间,先是左侧的圣伯多禄教堂(Peterskirche)。圣伯多禄教堂是老城最古老的教堂,在早于慕尼黑建城便存在于此了。教堂的塔楼被当地人亲切地称呼为老彼得(AlterPeter),同时也是慕尼黑的一个标志。12世纪末教堂是巴伐利亚罗曼式的建筑风格,1327年遭遇大火之后则是扩建为哥特式。那之后的巴洛克时代,教堂的扩建和符合时代审美的内外装潢也在进一步推行。天顶壁画相当地精美!右侧的则为巴洛克的圣神教堂(HeiligGeist),它同样是慕尼黑现存的最古老的教堂之一,推测是于1208年建立的罗曼式礼拜堂。历程和圣伯多禄教堂类似,也是火灾过后改建为哥特式,而今天的巴洛克风格则是1724年到1730年改建的。此外这两个教堂的天花板装潢真的太像了!我对着照片和Google看了半天,才确定谁是谁的……虽然这个其实可以通过建筑结构来判定,圣伯多禄是巴西利卡,而神圣教堂是厅堂式。饭点时间可以考虑去皇家宫廷啤酒屋吃个猪肘,两次去这家店都是陪朋友或父母,氛围挺好,但其实我也不知道他家的味道算不算好,因为平常也不会特别去吃猪肘。慕尼黑老市政厅(AltesRathaus)是1874年以前的慕尼黑市政厅,现在市议会代表也依旧使用它。建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4世纪。在遭受雷击和爆炸破坏后,采用的是哥特式风格来进行整修。市政厅西立面的雕像是维特尔斯巴赫家族的第一位神罗皇帝路德维希四世,而正对伊萨尔门方向的东立面上的雕像是建城的狮子亨利(韦尔夫家族)。塔楼现如今是玩具博物馆(Spielzeugmuseum)所在,一个童趣满满的地方。森德灵门(SendlingerTor)至玛丽亚广场森德灵门同样是路德维希四世修筑的第二道城防工事的城门,也是战后保留下来的三个城门之一。原本有3个拱门,但在1906年改成了一个大拱门。阿桑教堂(Asamkirche)的官方名称是内波穆克圣若翰教堂(***),巴洛克晚期的建筑师、画师代表阿桑兄弟于1733年到1746年建造了它。这两兄弟也参与改建了之前提到的神圣教堂。
6 篇文章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你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