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餐后,乘公交车到鱼鳞洲,每人1元。鱼鳞洲鱼鳞洲位于海南
东方市八所镇西南的海滩上,据史料记载,清朝康熙四十年(公元1701年),鱼鳞洲就被列为海南风景名胜之一。鱼鳞洲面临波涛翻滚的大海,奇峰林立,岩石多姿,绿草灌木铺地,长年山花烂漫;海滩上,沙细如末白如雪,松软如绵;海面碧波万顷,浅水小艇穿梭,远海白帆点点,海鸥翔空;海风推波助澜,浪被扑打在石壁上,溅起一堆堆雪白的浪花,沉雷般的涛声轻重有序,节奏均匀。有古诗云:“鱼鳞洲耸接云天,策枚登临别有天。怪石回环看不厌,奇峰重叠翠相连。泉流一井清如许,浪击千层势欲颠。海上仙山何处觅?分明此景是神仙。”诗中的“泉流一井”是指洲上的一口十分神奇的石井,此井常年泉水不涸,清甜爽口。井的西边有一洞,洞壁险陡,极难攀登,各种海鸟水禽在洞里的石壁缝穴中筑巢营窝,繁衍生息。鱼鳞洲自古流有一个神奇的传说。远古时候,鱼鳞洲居住着一户黎民,夫妻俩恩爱如蜜。丈夫出海捕鱼,妻子在家织网织布,日子过得很甜蜜,后来,来了一队官军,要把他俩赶进深山老林,丈夫奋起反抗,因寡不敌众被杀身亡,敌军把尸体抛入大海。海里的水族十分同情这位黎胞的不幸遭遇,海龟海蟹一拥而上,又把他的尸体送到海滩上。他的妻子见到丈夫的尸体,极度悲伤,第二天便死去了。她变成了海燕,日夜不停地衔泥掩盖丈夫的尸体,日长月久,便把坟墓垒成高山,泥土重重叠叠的很像鱼鳞。当地百姓为了纪念这对黎胞,便把这地方叫做鱼鳞洲。八所的由来据传说,东汉伏波将军马援挥师渡海入琼,派10个所的兵马,守护北部湾畔。“八所”是10个所中的第8个,故得名。汉代并没有“所”的编制,马援到过海南岛也有待考究。这个“所”其实是明代的军事编制“卫所”明代,全国施行军屯制度。各地卫所皆负驻屯任务,在驻地附近“闲旷之土”分军立屯,倚耕以守。“东自辽左,北抵宣、大,西至台肃,南尽滇、蜀,极于交趾。中原则大河南北,在在兴屯矣”。即使是“沿海卫所”,亦“皆有屯田”。当时僻南隅,孤悬海外的海南岛也施行此制,并收到一定的社会效益。小石沙滩海滩并非是细沙,而是小粒的石子。灯塔灯塔建在鱼鳞洲海边一座突立的高约二三十米的岩石小山上。大风车鱼鳞洲因濒临北部湾,来自海上的西风终年不断,因此这里的风能资源异常丰富。在鱼鳞洲的海滩上,耸立着18座巨大的风车。鱼鳞洲军堡明孝宗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海南卫指挥使张翊无意中发现了这座石山,这里独特的地理位置让张翊兴奋不已。他随即在此设立鱼鳞洲军堡,并派兵60人驻守,以防御倭寇和海盗。八所港八所港是中国海南省东方市港口,位于海南岛西岸中部。八所港坐落在墩头湾的西南角上,东方市的西北岸,是国家一类开放口岸。1939年初春,日军占领海南,为了掠夺中国资源,1942年在此建港,建有5000吨级矿石码头等。民国时期失修。1956年重新修建。截至2009年,八所港由老港区、新港区,渔港区三个港区组成。截至2019年2月,八所港有3个作业区共11个泊位,万吨级以上泊位9个,千吨级以上2个。
12 篇文章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你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