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梵志:过往与此刻(绘画1988-2023)2023年9月底,浦东美术馆呈现了重磅大展『曾梵志:过往与此刻(绘画
1988-2023)』(展期:2023年9月27日~2024年3月8日)2023年底,浦东美术馆又呈现了跨年超级大展『卡拉瓦乔与巴洛克奇迹』(展期:2023年12月12日~2024年4月12日)。“曾梵志”我是非常欣赏和喜欢的艺术家,记住他还是2018年参观“龙美术馆『转折点--中国当代艺术四十年(1978—1984)』中的“面具”系列。一直是等到12月12日“拉瓦乔与巴洛克奇迹”开幕,才于12月29日买票观展(100元),相当于50元看一个大展,超值开森本次展览由巴黎市立现代美术馆馆长法布里斯·赫尔戈特(FabriceHergott)担任总策展人,英文展名为“OldandNew”,对应中文标题的“过往与此刻”。如果说Old代表过去,指向展览囊括了曾梵志过去三十年中从早期作品,到上世纪90年代的“面具系列”,2000年起创作的“抽象风景系列”等贯穿其整个职业生涯的绘画实践的话,那么用New来对应“此刻”,即艺术家在2019年至2023年期间创作的全新系列“闪烁绘画”的话,策展人在这里显然在时间上的线性运行与艺术上的创新实践之间轻便含混地划了个等号。浦东美术馆本次展览中呈现的作品囊括了曾梵志的早期习作、集中创作于上世纪90年代的“面具系列”、自2000年起创作的“抽象风景系列”,以及贯穿艺术家整个职业生涯的静物与肖像实践。观众将有机会深入探索这些作品,洞察艺术家长期以来在取材、构图、笔触和色彩构成等绘画各个环节的思考和实验,同时窥见其个人趣味和观察视角。更值得一提的是,曾梵志在2019年至2023年期间创作的全新系列“闪烁绘画”也将伴随本次展览于浦东美术馆进行全球首展,该系列的亮相也正式标志着艺术家的创作再次迈入崭新的阶段。曾梵志个人艺术生涯的发展同时伴随着中国当代艺术自从上个世纪末的爆发式崛起,其不同阶段的创作在中国乃至全球当代艺术史上均留下了深刻的印记。2003年,曾梵志于上海美术馆(中华艺术宫)举办个展“我·我们-曾梵志的绘画1991-2003”,完整而全面地回顾了其早期创作、“面具系列”,以及当时最新的实验性作品,预示了其绘画风格的重大转变;2013年,巴黎市立现代美术馆为他举办了大型阶段性回顾展“曾梵志”,记录了艺术家绘画生涯25年间的创作全貌,展现出其更为广阔丰富、多样化的绘画语言。彼时这一展览在当地引起轰动,成为了讨论度极高的话题。而浦东美术馆所举办的“过往与此刻”恰逢以上两场展览之后的第三个十年。浦东美术馆展览“过往与此刻”占据了浦东美术馆的一层与三层空间。精选了艺术家在过去35年间所创作的60余幅代表作,整体以曾梵志不同阶段的创作为基础进行划分,但又充分考虑到绘画这一媒介与观众相互作用时所产生的奇妙互动效应,将隶属不同系列而又相互关联的作品穿插展示。通过对空间和作品关系的反复测试,展览被分为以下四个单元:①回望早期②不同路径③有如冥想④超大尺幅第一单元“回望早期”位于美术馆一层,通过多幅代表性作品串联起艺术家的早期职业生涯的各个重要节点:其中包括其美院时期的肖像习作、城市写照,富有标志性的“面具系列”作品,以及在探索早期“抽象风景系列”前后的实验线索。这一空间概括性地呈现了青年时代的曾梵志是如何找到自己的绘画之路,将生命力注入作品并延伸至各种可能。经由这一单元,观众能够迅速了解艺术家的性格与观察习惯。展览的其余三个部分向上衔接至美术馆三层空间,以更多样化的视角进一步梳理和分析了艺术家此后的创作。第二单元“不同路径”以交叉并置这一富有活力的方式展示了艺术家长期以来同时创作不同类型作品的习惯:更多“抽象风景系列”作品分别展示出其在这一系列不同阶段的实践侧重点;精选的肖像和静物练习则见证了贯穿其职业生涯的风格和兴趣点;而艺术家近四年来所创作的最新实验系列“闪烁绘画”将率先出现于这个单元的尾声,将观看体验推至更极致的状态。第三单元“有如冥想”则展现了艺术家沉静的内心侧面,以“闪烁绘画”特有的技法展现出其对生命与时间的思考。通过反复描摹一系列特定主题,艺术家将时间流经自身的体验呈现在画布上,不知不觉地将自己置身于“虚空画”的悠久历史之中。为了更好地让观众感受到这一点,这个空间的展陈方式也非常特殊,并增加了声音选项,观众可以自主选择最适合自身的方式来欣赏这一单元的绘画作品。第四单元“超大尺幅”则将展览推至高潮。本单元位于浦东美术馆最为特殊的3A展厅,精选展示了艺术家近十多年来所创作的超大尺幅作品。通过简洁而独特的展陈设计,这些作品与美术馆高阔空间中的自然光线形成了多变的对话,观众可以通过移动和静止,以不同的远近距离去观看、感受作品所蕴藏的精彩细节。本次展览还包含了两个特别的组成部分:①记录艺术家2014年一幅油画创作过程的影像装置作品《遊》的节选片段②由知名导演程耳及其团队制作的绘画观看视听体验浦东美术馆浦东美术馆《遊》YÓUProject单镜头纪录片(节选)时长(8小时)该片节选自有关曾梵志的首个大型影像艺术装置《遊》,选取了其中一个镜头的素材。《遊》完整记录并展现了艺术家在行为和精神两个层面所发生的抽象绘画实践,73小时全程不停机,目标旨在真实展现和研究艺术家创作一幅4x7米“抽象风景系列”画作的全过程。浦东美术馆浦东美术馆浦东美术馆浦东美术馆浦东美术馆浦东美术馆浦东美术馆浦东美术馆浦东美术馆浦东美术馆浦东美术馆浦东美术馆浦东美术馆浦东美术馆浦东美术馆浦东美术馆浦东美术馆第三单元:有如冥想『第三单元:有如冥想PaintingasContemplation』这个空间中,我们将以身临其境的方式看到一位艺术家的成熟岁月。在他用三十年时间构建了自己的绘画语言后,他所能驾驭的题材越来越广,他也顺理成章地触及到一些艺术史上至为经典的主题。这其中之一就是虚空。在西方传统绘画中,以虚空为主题的创作可远远追溯到古代,在17世纪尤为流行,特别是荷兰、比利时所在的佛兰德地区和法国,随后逐渐消失……直到塞尚、毕加索、布拉克等现代艺术家以及当代的安迪.沃霍尔、格哈德.里希特和达米安·赫斯特重新激活了它。在曾梵志笔下,安宁与活跃,肃穆与绚烂,死寂与生长似乎都互为孪生,随时可以互相转换。而在我们的凝望中,所有这一切的终点都指向遗忘,是意识的消亡也是智慧的新生。通过这一组近乎冥想般的创作,艺术家不知不觉将自己置身于虚空画的悠久历史之中。毫无疑问,他关心的不仅有我们每个人所面临的多重困境,也有我们生而为人的本质意义,而对这二者的感悟,或许就在我们每个人静默的转念之中。对于艺术家来说,绘画是一项调动一切感官和身体的活动。身体层面上,其需要在短时间内达到一种如预想般的高度准确;而精神层面上,他又需要挣扎着突破预想,突破这种有形的桎梏,让自己重归一种空白的状态。这一空间试图把以上这些感受传递出来。浦东美术馆第三单元--“有如冥想”所呈现的几幅“闪烁绘画”与上个展厅中首次亮相的同系列作品相衔接;然而在视觉效果上,这组作品已由轻快转向深沉。画面中不再展现水果静物、光线、云层、水面等色彩明快的主体,而是对艺术史进行了回溯,描绘了骷髅、山水等意象。艺术家从西方绘画的虚空派中汲取灵感,在作品中埋下表达生命之短暂的隐喻。同时,本单元中作品的气质也更加内敛而宁静,好似正将一个艺术家的成熟岁月向观众们娓娓道来。浦东美术馆听见绘画ListeningtoPaintings2023声音(制作:王孔)在本展厅的观看过程中,希望大家保持安静。观众可以自由选择是否同时感受一些声音元素,而这些声音源自于创作者长时间观看这几幅绘画作品之后的感受。浦东美术馆【在黑暗中“闪烁”--绘画作为冥想方式】本单元在展览的四个单元中占地面积最小,作品数量也最少(只有6幅画);但在展陈设计上,却营造了最为独特的观看体验。正方形的展厅内,四面墙壁被深灰色涂满,成为展览中唯一刻意营造出昏暗氛围的一个空间。身处其中,目光所及范围内的亮度相较于前后展厅被大幅度降低。这一变化不仅激发观众对新环境作出不同的反应,同时也对人们的内在情绪起到了微妙的调节作用。光线的收敛打破了观众在观展过程中对视觉连贯性的预期,使其不得不顺应环境,将“观看”这一行为重新调试,变得更加主动、细致。另外,幽暗的空间也使心理时间得以放缓,间接回应了本单元的关键词--冥想。浦东美术馆【著名导演程耳打造“视听联觉”--声音加入策展方式】围绕“冥想”这一核心,本单元不仅在视觉上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在展厅中央的360º环形座椅内,更隐藏着重要的“策展巧思”--旨在引发“视听联觉”的声音装置。曾梵志认为,在当代艺术的观看中,观众体验是作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一看法由艺术家的好友、著名导演程耳(代表作包括《边境风云》、《罗曼蒂克消亡史》、《无名》等影片)率先践行实现。在展览准备过程中,程耳受邀带领团队对作品进行了长时间的观看,后将自己的感受转化为影像和声音的形式。每天,影像素材在浦东美术馆二层报告厅和镜厅中以不同方式呈现;基于作品所诞生的声音素材,则通过放置于环形座椅中央的耳机全天候播放。观众可以一边坐下来佩戴耳机聆听,一边慢慢欣赏空间中的作品;或者,也可以选择不使用耳机,仅以肉眼去感受绘画。两种观看方式构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看体验。早在一个世纪前,“视听联觉”的概念便已诞生。神经科学领域将这一现象命名为“共感觉”(Synesthesia):当某一种感官被激活时,通常与刺激物无直接关联的另一种感官也同时被唤醒。共感觉分为许多种类,其中将色彩与声音起来的共感觉被称为“色联觉”。20世纪初时,被誉为“抽象艺术之父”的艺术家瓦西里·康定斯基曾表示自己在聆听瓦格纳的音乐后,看到了旋律的具体形态和颜色。这一经验促使他在后来的创作中,将音乐视为一大重要的灵感来源,而他以“交响乐”为结构的“构成”(Composition)系列尤为知名。本单元同样运用了色联觉的原理,将视觉经验转化为听觉经验,作为展览的一部分向观众呈现。与语音导览等常见的“美术馆中的声音”不同,这部分声音素材并没有采用任何人声,而是类似各种“白噪音”,例如沙砾摩擦的声音等。它们也并不是为了“传递信息”,而是旨在丰富、补充观众的观看体验。声音本身作为一种抽象的存在,更增强了观看这一过程所带来的抽象感受,进一步激发观众进入恰如冥想的状态中。浦东美术馆【历史悠久的西方艺术流派--“虚空画”】除了视听联觉以外,曾梵志在本单元中还回应了西方艺术史中的著名流派——“虚空画”。自古以来,艺术家普遍会在作品中使用象征来表达某种特定寓意。例如,在古典绘画中,希腊神话的女神赫拉通常与孔雀这一动物形象联系在一起。在世俗主题绘画中,这类象征手法也一脉相承。17世纪时,兴盛于佛兰德地区(现今荷兰、比利时等国)的“虚空画”(VanitasPainting)就是这样一种基于转喻而构建起来的艺术流派。“Vanitas”一词来源于拉丁语,即英文中的“Vanity”。虚空派的艺术作品大多为静物绘画,然而不同静物所隐含的意义也不同。常见的静物包括熄灭的蜡烛、骷髅、昆虫、开始腐烂的水果等,象征着生命的短暂,以及死亡的无可避免。同时,画面中也常出现书本、酒瓶、乐器等物品,代表着当下人们的文化生活与娱乐活动。二者的结合提醒着观者一切享乐和欢愉都将在生命殒落时迎来终结。浦东美术馆本单元中,一组充满视觉冲击力的“闪烁绘画”以一种巧妙而不外露的方式,邀请观众与艺术家共同重返这一西方绘画中的经典题材。走进这一空间并以顺时针方向浏览,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三幅以人类头骨为主体的大尺幅油画。尽管画面中的形象略显肃穆,给人以强烈的视觉与心理冲击,曾梵志通过其细致入微且充满诗意的刻画,又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死亡”这一自然联想所带来的恐惧与不安。在介绍展览的第二单元时,我们已经提出“闪烁绘画”系列创作的一大特点--观众站在不同的位置上,观看体验也截然不同。当聚焦于某个局部仔细观看时,则会发现即使是一块很小的区域内,画布上也呈现出缤纷的色彩和丰富的肌理。这一技法被置于虚空画的语境中,更能够引发出深刻的冥想含义。曾梵志将时间流经自身的体验呈现在画布上,向观众传达了自己对生命与时间的思考。通过这种方式,艺术家不知不觉地将自己置身于虚空画的悠久历史之中。浦东美术馆《闪烁绘画﹣头骨II》《闪烁绘画﹣头骨II》SparklingPaintings-SkullII2019-2023年布面油画230x230cm浦东美术馆浦东美术馆《闪烁绘画-头骨III》《闪烁绘画-头骨III》SparklingPaintings-SkullIII2019-2023年布面油画230x230cm当艺术家纯熟地掌握新技法后,他开始测试如何用这种技法描绘不同类型的对象,又如何通过对细节的差异化处理来赋予同类对象不同的特质。作品中所描绘的头骨在艺术史中是非常经典的素材,艺术家也就这一母题进行了多次实验。头骨上方反复斜出的直线通常是素描所具有的特征,它为这件大尺幅油画作品增加了一种轻盈的平面感,在形式和内容上形成一种有趣的冲突;而艺术家所选择的甜美色彩与厚重笔触又构成了出人意料的组合,与画面主体产生一种幽默的对比,更增加了一层奇异的情绪氛围。浦东美术馆浦东美术馆
9 篇文章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你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