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概览闲聊几句从大同
回来已经好几个月了,拍的照片也已经用PS处理的差不多了。但是这个大同的游记仍然无从下笔。为什么呢?细细想来,主要是两个原因。一是大同的古建筑主要为北魏和辽金时期的建筑,这段历史,我有点糊涂。二是中国古建筑的斗拱结构可以说是古建筑的灵魂,历千年而不坏,非常神奇,又变化万千。看得我眼花撩乱,理不出个头绪。对于古建筑的基本结构总要略知一二吧。所以首要任务是先补课。当然,也可以放上几张照片,再写上点开放时间什么的,就算交差。但是,不写不是更省事吗?……学点历史对于中国的古代史,我一直是很有自信的。首先,我遇到过一个非常好的老师,她是北京市的特级教师。只要是她的课,课堂下面雅雀无声,就是最调皮的孩子也不会发出一点声响。大家都聚精会神的听着老师的讲解。而老师略带口音,或者阴阳顿挫,或者娓娓道来,或者激情澎湃,又或者愤怒和惋惜。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历史就深深的印在我们的心里。再有就是我喜欢看展览。曾经在故宫午门的外边,午门和端门之间东西两边长长的两排房间里陈列着中国古代的文物,展览的名字我记得好像是《中国通史陈列》。那时星期六的下午没有课,我就过去看。这个展览后来曾经搬到午门的上边。再后来可能就是中国历史博物馆里中国古代史的部分内容。反正那个展览里边的展品,那些精美高大的青铜器,那些瓷器,丝绸,书法,绘画,雕塑等等等等,曾经令我非常震撼。原来几千年来,我们曾拥有如此精彩和高度发达的文明!但是,涉及到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历史的这些内容,我还是学业不精,把老师讲过的知识又还回去了。又或者是需要更详细,更深层次的了解这段历史了。自古以来,中国北方黄河流域的农耕文明就一直受到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为了抵御侵略和抢劫,中原曾经试过各种办法。比如战国时期(时间大约在公元前476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之前),赵国的赵武灵王学习北方游牧民族,“胡服骑射”,起到了强国强军的作用。这是大同市博物馆里赵武灵王的塑像。秦统一中国以后,修建“万里长城”,也是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略。当时北方的主要威胁是来自凶奴。秦汉时期部分长城图(网络图片)西汉建立以后,汉高祖刘邦曾亲帅大军32万,于公元前200年北击匈奴。在平城(今大同市)北边的白登山高地被匈奴冒顿单于的40万骑兵围困。后由谋士用计才得逃脱。史称“白登之围”,或“白登之战”。下面是大同市博物馆里关于‘白登之战’的油画和解说。这以后,西汉对匈奴的政策改以怀柔为主,并许以大量的财物,以及“和亲”等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昭君出塞”的故事就是在那个时期发生的。直到汉武帝时期,西汉的国力强盛,这种屈辱又憋屈的局面才有了改善。天才少年霍去病,率骑兵六次大败匈奴,封狼居胥,使得匈奴不敢南犯。后来,匈奴内讧,分裂为南北两部分。而东汉大军继续多次打击匈奴,例如:陈汤,就是喊出“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那位。还有大将军窦宪多次大败匈奴,在燕然山勒石记功。再加上匈奴东边的世仇鲜卑人和南匈奴的群殴,北匈奴终于扛不住了,公元前36年,北匈奴被迫西迁。而南匈奴融入华夏。匈奴作为一个民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虽然北匈奴的政权瓦解了,但是匈奴人还是很能打的。北匈奴向西先是在中亚地区停留了一段时间,然后就继续向西。一般认为后来横扫欧洲,所向披靡的“凶人”,号称“上帝之鞭”的”阿提拉”就是匈奴人。但是也有专家学者提出不同意见。好在这些已经是欧洲的历史,超出本文的叙述范围了。南匈奴虽然投降了汉朝,但是在以后的中原动乱时期,仍然起来造反,甚至建立过好几个政权。比如西晋时期“八王之乱”后,在司马颖手下为将的匈奴人刘渊起兵,不久后其子攻入长安,结束了西晋政权,建立了(史称汉赵或前赵)的政权。之后又有匈奴人赫连氏击败东晋军队,夺下关中,但他死后,他的政权也灰飞湮灭,这也是匈奴人在中国历史上留下的最后一笔。这些都是后话了。北匈奴西迁后,蒙古高原留下的真空很快被新崛起的鲜卑填补了。鲜卑和匈奴一样也是蒙古高原上的古老民族。源于东胡。秦汉之际,东胡被匈奴的冒顿单于打败,东胡里的鲜卑人退到乌桓山和鲜卑山,并以山名作族名,形成乌桓和鲜卑两大部族。后来乌桓被曹操给灭了,而鲜卑不断壮大,在晋朝到后来的“五胡乱华”时期,鲜卑分成了东、北、西三大部落。西鲜卑在青海东部建立了吐谷浑。北鲜卑就是拓跋鲜卑,也就是后来建立北魏的那群人。鲜卑所在地域图(网络图片)东汉后期,中原地区土地兼并严重,豪强并起。以后又遇到天灾和瘟疫,爆发了“黄巾起义”。到了接下来的三国时期,更是天下大乱,战争不断。民不聊生。“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那些几十上百万的大军,死的其实都是原来种地的农民。根据《后汉书》的统计,公元157年(汉桓帝永寿三年),全国尚有人口5647万人,到了公元280年西晋统一三国时,全国人口总数仅为767万,在一百余年的时间中,人口减少了85%。曹操在诗《蒿里行》中写到:“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这应当是当时情况的真实写照。由于中原人口剧减,曹魏和西晋不断的招抚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五胡”内迁至中原地区定居,以致在百年间内迁的匈奴人达70万、羌人80万、氐人100万、鲜卑250万。留下了以后“五胡乱华”的隐患。三国时期之后是晋朝(266年—420年),所谓“三国归晋”,分为西晋与东晋两个时期。266年司马炎篡魏,改国号为晋,定都洛阳,这就是西晋。可惜西晋的统一只是“昙花一现”。经历“八王之乱’”后,元气大伤。316年,西晋被刘氏匈奴人灭亡。这件事前面曾经提到过。趁晋室分裂,国力空虚之际,内迁少数民族纷纷起兵造反,他们陆续在北方建立了二十多个政权,其中,具代表性的有十六个政权,被称为五胡十六国。在这百年间,北方战乱基本上没有停息过,史称“五胡乱华”。于是,为避战乱,大量百姓与世族向南迁徙。317年,皇族司马睿和南迁的世家大族,在建康(就是今天的南京)建立东晋政权。东晋曾多次北伐中原。383年东晋与前秦苻坚打了著名的“淝水之战”,所谓“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东晋以少胜多,抵抗住了北方政权的侵犯,政权得到暂时稳固。到420年,刘裕建立刘宋,东晋灭亡。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灭亡北凉,再度统一北方,“五胡乱华”的大动乱时期结束了。北魏与南方的刘宋王朝形成对峙局面,进入了南北朝时期。多年以后,有一个人在诗词中提到了这段历史。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辛弃疾任镇江知府,曾登临北固山,北望滚滚长江,写下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其中“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寄奴”是刘裕的小名,曾数次率军北伐。而“佛狸”是北魏拓跋焘的小名,曾经指挥五路大军南下,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宫,后成为佛狸祠。关于北魏终于说到北魏了。北魏(386年—534年)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的第一王朝。也称“拓跋魏”,“元魏”,为鲜卑族拓跋氏所建,大同曾是北魏的国都,当时叫平城。南北朝时期(网络图片)。注意南边的宋是刘宋。南朝依次为刘宋,南齐,南梁,南陈四个朝代。而北魏后来也分裂为东魏,西魏。北魏时期,社会生产力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拓跋焘死后,文成帝拓跋濬、献文帝拓跋弘、孝文帝拓跋宏相继登基,逐步实施了改革,使社会经济由游牧经济转变为农业经济。孝文帝即位后,为了缓和阶级矛盾,限制地方豪强势力,在号称“文明太后”冯太后的辅佐下进行了大范围的改革。诸如实行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迁都洛阳、积极汉化等等,极大地促进了北魏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客观上为后来的隋唐盛世创造了条件。孝文帝改革后,自耕农显著增加,农业、手工业都有显著的发展。商业也逐渐活跃起来,北魏铸造并发行货币“太和五铢”。洛阳的商业尤为发达,成为当时少有的国际性大都市。科技文化也取得新的成就,涌现《齐民要术》《水经注》《木兰诗》《洛阳伽蓝记》等科学和文学作品。以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为代表的石窟寺展现了北魏高超的雕塑艺术。云冈石窟云冈石窟,原名灵岩寺、石佛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武州山南麓,武州川北岸。武州山最高处称云冈,故名云冈石窟。北魏统治者崇尚佛教,广建寺宇,大开石窟。此石窟群的主要部分皆完成于北魏迁都洛阳之前,约自和平元年至太和十八年(460-494)。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千米。窟区自东而西依自然山势分为东、中、西3区。现存主要洞窟45个,附属洞窟209个,雕刻面积达18000余平方米。造像最高17米,最小为2厘米,佛龛约计1100多个,大小造像59000余尊。新中国成立后,设云冈石窟文物保管所(今云冈石窟研究院)。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12月1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1 篇文章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你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