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末,南方暑热难当的季节。而在哈尔滨,正是气候舒爽、短袖上街的好时节。总长不到1.5公里的中央大街从早到晚游客不断。踏在一块块形似俄式小面包的长方形“面包石”上,看看大街两旁一幢幢明显上了年纪的欧式建筑,感受脚下这些近百岁的石头和两边时不时探出沧桑面容的老洋房所蕴含的那份老味道,就是行走中央大街的味道。中央大街北端始于松花江畔的防洪纪念塔。在那儿可看到横卧江面、由沙俄始建于1900年的中东铁路桥(哈尔滨人也叫它老江桥)。桥已过百岁,几年前退役了。横跨江上的一个个梯形钢架,外形看上去依旧厚重坚固。退役后它成了文物,供人行走江上、回味历史。往上追溯,可连接上甲午海战。《马关条约》之后,为抵御日本,李鸿章又与沙俄订立了《中俄御敌互助条约》,同意俄国在黑龙江修建中东铁路。那时候哈尔滨还是小渔村,沿江地段全是荒凉低洼的草甸子,运送筑路建桥所需器材的马车在江边泥泞草甸中开出了一条土路,中国劳工就住在土道两旁,俄罗斯人称其为“中国大街”。中东铁路通车后,俄国商人涌入,他们在大街两旁建房子开店,中国大街两边渐渐都变成了欧式建筑,牌匾多用俄文,犹如外国街市。1924年由俄国工程师克姆特拉主持设计,对中国大街进行整容,铺上“面包石”。从此中国大街身价倍增,成了哈尔滨最时髦的街道。可能是觉得中国大街的名字与两旁的欧式建筑不匹配,当局就将其改名为中央大街。还好,改的还是中国名字。一座中东铁路桥,成就了一条中央大街。今天,老江桥旁边立着一座崭新的哈大齐专线铁路桥,高铁隆隆,开启了新的一百年。中央大街上的面包石,被百年历史脚步打磨得锃光瓦亮。经过中央大街132号,一栋门面向内凹入的院落式建筑,据说是折衷主义风格。1922年建成时是万国洋行,售卖各国洋货。今天依旧是各种店铺的大杂烩。最惹眼的是它鲜艳的黄色外墙,不知是否是当年的颜色。
中央大街122号,1909年建,是俄国人设计、日本人开办的松浦洋行旧址。体量大,建在交叉路口,行家说是巴洛克风格。入口处上方两根人像雕塑柱子托着圆弧形阳台,既艺术又气派。斜对面的马迭尔宾馆,名字从上个世纪初叫到今日,一百多年了,曾是哈尔滨最豪华气派的旅馆。如今有宋庆龄、郭沫若、丁玲等历史名人的名字挂在三楼他们曾经住过的房间门口,马迭尔宾馆仍是下榻佳选。宾馆门口售卖马迭尔冰棍的柜台前,总是挤满了顾客,马迭尔冰棍的名气,看样子超过了马迭尔宾馆。华梅西餐厅在马迭尔宾馆对面。面包房门口等着买面包的顾客排起了长队。大列巴和沙一克两种俄式面包还限量购买。看着像小脸盆一般大的大列巴,我没胆量买。尝试了小一点的沙一克,口感筋道、无糖、原麦香味。排队的顾客除了游客,还有本地人。游客是好奇,尝个新鲜;本地人是老客,就好这口。怪不得华梅面包名声在外。塔道斯(TATOC)西餐厅也在附近,中央大街127号别尔科维奇大楼。香浓的俄式沙拉、酸甜的红菜汤和分量十足的烤牛肉,还是一百年前塔道斯来哈尔滨开店时的味道吗?无人知晓了。游人走进塔道斯,品味的是心中追寻的那段越飘越远的历史。原哈尔滨一等邮局立在中央大街最南端。嫩黄色的外墙在阳光里格外炫目。墙牌上介绍:建成于1914年,折衷主义风格。折衷主义大概就是博采众长吧。把中央大街上七十多栋洋楼的各种风格揉在一起,既是中央大街从北到南的终点,也是自南往北的起点。中央大街上的老房子,起点都在百年前,终点呢?还很远。夜幕刚降临,马迭尔宾馆二楼面向中央大街的阳台音乐会就开场了。俄罗斯艺人在阳台上歌舞弹唱,游人一边吃马迭尔冰棍、一边驻足欣赏。夜幕下的哈尔滨,从中央大街开始,又有新的故事开讲。哈尔滨中东铁路桥(白色圆拱是新建的哈大齐铁路专线桥)哈尔滨哈尔滨原万国洋行哈尔滨原松浦洋行哈尔滨马迭尔宾馆哈尔滨马迭尔阳台音乐哈尔滨哈尔滨哈尔滨鲁迅之子周海婴1949年拍的马迭尔宾馆照片哈尔滨防洪纪念塔哈尔滨斯大林公园哈尔滨原哈尔滨一等邮局哈尔滨中央大街哈尔滨圣·索菲亚教堂哈尔滨哈尔滨哈尔滨哈尔滨索菲亚教堂前广场上用钢架构复原的俄式建筑
1 篇文章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你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