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数:1天时间:6
月和谁:和朋友玩法:摄影,人文,半自由行作者去了这些地方:成都乐山川大峨眉山在从四川成都前往乐山的高速公路上,大约经80公里的行程路经一个名叫“眉山”的城市,这里曾是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大文豪苏洵、苏轼、苏辙的故居,即今天的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苏祠。三苏祠大门(摄影:冯赣勇)每当想到“三苏”之一的苏东坡,那首千古绝唱的《水调歌头》就会立刻涌现在记者的脑海中,以至顷刻之间脱口而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青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依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三苏祠正殿堂(摄影:冯赣勇)这首流传千古的宋词从小学、中学到大学,记者都曾无数次地吟诵过,使之刻骨铭心,并始终对苏轼;这位自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之后最有影响的大作家的才华横溢,充满了仰慕之情。祠中庭园一角(摄影:冯赣勇)2004年6月10日记者一行前往乐山途中路经此地,随行当导游在车上征求大家是否愿意前往参观三苏祠的意向时,记者举双手表示赞同,同行者中也均无人异议。能有机会前来拜谒大文豪的故居,可以说是记者做梦都没想到过的事情。于是,我们的大巴车下了高速公路向眉山市驶去。庭园回廊(摄影:冯赣勇)三苏祠位于眉山市城西南隅的一条街巷中。不宽的街道却是来往不断的各种车辆,使这里的交通较为拥挤。这里的“三苏”故居,由明代洪武元年改宅为祠。占地约56800平方米,整座建筑红墙环抱,是一座富有四川特色的古典式园林庭院。祠中亭(摄影:冯赣勇)记者一行来到时正赶上蒙蒙细雨,雨中拜谒文豪故居也是别有一番情趣。来到祠前,记者首先看到的是庄严肃穆的三苏祠大门。三苏祠的大门,建于民国十七年(1928)。门外是纱彀行,大门为三檐歇山式屋顶,面阔三间13.11米,进深一间5.1米,房通高7.51米。素面台基高0.4米,前饰三级垂带式踏道,后饰三级如意式踏道。筒瓦屋面,正脊两端饰鸱吻,垂脊、戗脊饰龙头和卷草式图杂。门楣上悬挂朱底金字横匾,上镌清代大书法家何绍基所书“三苏祠”三个金色大字。檐柱上对联为“克绍箕裘一代文章三苏父子;堪称楷模千秋万代永馨香”,为辽东人姜书阁撰书。门柱支联为“北宋高文名父子;南州胜迹古祠堂”,为已故川大国学院院长,著名教授向楚撰文,四川省文史馆副馆长刘孟伉手书。走廊石窗(摄影:冯赣勇)走进三苏祠的大门,相继映入游客眼帘的是正殿堂、启贤堂、木假山堂、济美堂为中轴线荷花池岸亭阁徐徐向外展开,显得疏而不散,紧而不促,布局自然流畅。正殿有苏洵、苏轼、苏辙的塑像;启贤堂是苏氏父子的文物陈列室;木假山堂是游人们参观文物后极为理想的休憩场所。庭园景观(摄影:冯赣勇)三苏祠东侧有一方水池,池中池水清清,石山峻峭,游鱼飘忽。由池水将绿洲亭、抱月亭、云屿楼连成一组园林。亭小水阔,树密楼奇;西侧一泓池水为“百坡亭”廊桥横断,向北望,透过“披风榭”可见隐于竹林中的东坡卧塑像。三苏祠披风榭(摄影:冯赣勇)披风榭的建筑造型独特,飞檐冲天,座南朝北。一楼一底,重檐歇山式,四周置飞来椅,北面留7米宽门道。面阔、进深均为9米,房高10米。房面为筒瓦覆盖,正脊有寿字形宝顶饰物,有卷草式图案。据史料记载,诗人陆游来眉州,曾游环湖,登披风榭,瞻仰东坡遗像,写下了《眉州披风榭拜东坡遗像》的诗作。但随着时代更替,沧桑横移,眉州环湖和披风榭都不复存在了。目前的披风榭,是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眉州人为纪念苏轼、魏了翁、陆游,在三苏祠内修建的,因原披风榭规模式样已不可考,故未绘东坡像。苏东坡塑像(摄影:冯赣勇)在披风榭对面约二十米处,既是一九八二年由四川省著名雕塑家赵树同塑的苏东坡盘陀塑像。它不仅愿了披风榭绘有东坡像之说,而且从园林景观看,瑞莲池南端往北观赏,依次为瑞莲亭、百坡亭、披风榭,透视焦点为东坡盘陀塑像。 三苏祠碑亭(摄影:冯赣勇)三苏祠庭院内绿水萦绕,荷池相通,小桥频架,曲径通幽,堂馆亭榭掩映在翠竹浓荫之中,错落有致,有“三分水,二分竹”的“岛居”之称。徜徉于三苏祠庭院,是一种极为惬意的享受,独特的环境氛围不由得不使人遐想连篇。朦胧中,好像看见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在曲径通幽的亭台楼榭中缓缓而行;又好似在水岸边父子三人吟词作赋……八娘伴母塑(摄影:冯赣勇)在三苏祠内,不仅能得到身心的享受,而且一代大文豪的众多作品更是令人大开眼界。祠内拥有“丰乐亭记”、“醉翁亭记”、“表忠观碑”和“罗池庙碑”四大名碑的金石碑文或碑拓本;陈列有数以千计的匾联书画等文物。记者在三苏祠(摄影:黄程燕)这些宝贵的收藏可堪称为举世无双的无价之宝。拜谒一代文豪故居,令记者对祖国古典诗词文化的深厚底蕴回味无穷。为了缅怀苏洵、苏轼、苏辙父子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巨大贡献,特摘三位大作家生平简介与知音者共勉:苏洵像(资料图片)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他青少年时,独爱交游,二十七岁始发愤读书作文,他胸怀炽烈的报国热忱,闭门刻苦攻读,不仅精通“六经”百家之说,而且下笔能写出秘千字的好文章。嘉右元年(1056),他带着儿子轼、辙赴京应考,将其所作《权书》、《衡论》、《机策》等二十二篇文章,呈献给翰林院,深得翰林学士欧阳修和宰相韩琦的称赏,并上奏皇帝,被任命为霸州文安县主簿,又授任秘书省校书郎,与陈州项城令姚辟同修宋代开国以来的礼书《太常因革礼》一百卷,著有《嘉佑集》、《易传》三卷,成了宋代的著名文学家。治平三年(1066)病逝京师,英宗赠其为光禄寺丞,并敕官府派船将其丧运回四川,葬于眉山眉安镇乡可龙里,后追赠为“文安公”。 苏轼像(资料图片)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苏洵之子。他自幼聪慧,七岁知书,十岁能文。其父游学四方,由母程氏教授他诗书。苏轼“奋厉有当世志”,准备为国建功立业。嘉右二年(1057),进士及第,后又同弟辙参加工了秘阁的制科考试,入三等,(宋王朝建国以来制策入三等的,连苏轼仅二人),从此,苏轼文章名扬天下,学者多从讲问,皇帝还自为子孙得了两个宰相。他官至翰林学士、端明殿侍读学士,专为朝廷起草文告,给皇帝讲学,还做过兵部和礼部尚书,并先后出任凤、杭州、密州、湖州、徐州、颖州等地方官。他在长期的地方官任上,做了不少好事,如救灾治水、发展生产、抑制豪强、整顿军纪等。他曾一度反对王安石议行新法,受到打击,元丰二年(1079)年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晚年又因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又遭迫害,从惠州再贬儋州(今海南岛)。元符三年(1100),被赦北还,提举成都玉局观,次年街至常州病逝,葬于河南郏县小峨眉山,追谥为“文忠公”。苏轼一生,道路坎坷,但他胸怀宽广,爱国爱民,倔强豪放,至死不衰.他既善于诗、记、文、赋;又长于书法、绘画,而且造诣很高,成绩卓著,誉贯古。 苏澈像(资料图片)苏辙(1039——1112),字子由,号颖滨,苏轼之弟。十九岁时与兄同登进士,又同试制策,因直言入四等。他初为商州、大名推官,后做翰林学士、尚书右丞、门下侍郎。他的仕途崎岖曲折,因与王安石下放政见不合,贬为河南推官;其兄以诗得罪,他亦遭株连,贬为监筠州盐酒税;后又因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倾轧,再度受到打击,谪贬汝州、循州。徽宗赵佶即位,后为大中大夫致仕,筑室于许州,自号颖滨遗老,终日默坐,不与人相见近十年。逝世后与兄同葬一地,追谥“文定公”。他学识渊博,著作颇多有《栾城集》、《栾城续集》、《栾城后集》等。(图文:冯赣勇)
9 篇文章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你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