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成都 锦里 成都是个令人向往的地方,以前去过几次,只可惜都是走马观花,没有好好领略成都的风景。从乐山出发,开车不到一个小时就到了成都。
一路上车似乎没有以前那么有力,刚出门的时候,高速上基本用五档跑,后来一遇到坡,五档就显得很吃力。开始一直怀疑是云南的高速坡度大的缘故,到四川一马平川的地方,还是觉得没力,所以到成都第一件事就是找江淮4s店,彻底检查一下,省的半路出故障。先找个小店吃早饭,路边小吃店每人要了一笼包子,一碗粥。包子和粥本来普普通通,可是成都不愧为吃货的世界,刁钻的食客,使开店的人不能有半点马虎。包子面虚,馅多,褶子均匀,形状饱满,皮白馅多,味道鲜美。就连再平常不过的粥,也煮的十分黏糊可口,真是到了极致,平凡的东西做得极不平凡。吃完饭,等到上班时间,终于打听到4s店在一个汽车工业园,便一路随导航开了过去。导航有时候尽选一些稀奇古怪的路,正值上班高峰,路过一个街口,这里既没有警察也没有红灯,大车小车,公交车,三轮,摩托,电动车,自行车,行人挤成一团,只得一步一挪,过个街口足足用了十几分钟,还惊了一身大汗。我虽然孤陋寡闻,但也走了不少地方,似这般混乱的城市交通,还是第一次领教。好在虽然看上去很乱,好像也没出现什么交通事故。大概十点多才找到4s店。4s店规模很大,服务也规范。用电脑测试一番,车没什么大毛病,洗了一下节气门,再试试就感觉好多了。中午店里给每人一个盒饭,临走还给免费洗了车。车修好了,就开始成都之游。锦里吃小吃,人民公园喝喝茶,会一会中国最聪明的人——诸葛亮,自小喜欢文学,自然也得去拜一拜诗圣杜甫。锦里和武侯祠挨着,就从锦里开始吧。传说中,锦里曾是西蜀历史上最古老、最具有商业气息的街道之一,早在秦汉、三国时期便闻名全国。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记载,郡府在夷里桥南岸道东边建学堂,道路对过西城,就是故锦官。锦里即锦官城。锦工织锦,在这条河里淘洗则鲜明,其他江则发暗,河就叫锦江,挨着河的地方叫锦里。后来锦里成为成都的代称,如李商隐《筹笔驿》:“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锦里占地30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4000余万平方米,其中街道全长550米。古街布局严谨有序,为清末民初建筑风格的仿古建筑。整条街分为酒吧娱乐区、四川餐饮名小吃区、府第客栈区、特色旅游工艺品展销区等,茶楼、客栈、酒楼、酒吧、戏台、错落有致,风味小吃、工艺品、土特产,风俗表演比比皆是,浓缩了成都生活的精华,充分展现了三国文化和四川民风民俗的独特魅力。在古街的尽头,为园林区“水岸锦里”,蜿蜒曲折的院落、街巷与水岸、湖泊、荷塘、石桥相呼应,餐饮、商店坐落其中,水波树影,花窗荷风,闹中取静,别有一番意境。顺着武侯祠大街,快到武侯祠的地方可以看见一条小巷,巷口有一座牌楼,上书“锦里”两个大字,这条小巷就是锦里。走进锦里一条街,年轻人可以观摩成都市井生活的历史标本,而老年人,则回到了滚铁环和扯响簧的童年,过去的日子,在这里慢慢倒回来给你看。抬首远望,红绸灯笼,一串串,一排排,一片片,高高低低点缀在两侧,热烈又不失温情,古朴又不乏现代。窄窄的青石路,蜿蜒曲折,被岁月的脚步打磨出浅浅的光滑,泛着幽幽的光,似乎在诉说着时光流逝的感叹。两侧是青瓦粉墙,错落有致的商铺。茶芳酒香淡淡飘来,夹杂久远的气息,沁人心脾。 这里是张飞牛肉店里那个凸起的肚子,豹眼虬须的张飞像,那边墙边一只三条腿的石蛤蟆喷出一缕清水,不偏不斜,正好落在几米外的石钱眼里。朝前走。几十号人围成一个圈子,巴巴掌拍得哗啦哗啦响,叫好声一片。挤进去看热闹,咦,是个卖响簧的小贩在给人们示范怎么玩耍。响簧,类似半个空竹,两张巴掌大的薄圆木片对扣,像一面小鼓,“鼓身”开着三至九道不等的口;半支铅笔长、拇指粗的木柄粘在“鼓面”中心,另有两根一尺长竹竿,用纳鞋底的麻绳连着。玩时,用竹竿上的麻绳缠到响簧的木柄,抖动竹竿,借绳子上下的力道,带动响簧转动。在转动过程中,风从鼓身开着的口钻进,于是,响簧就呜呜鸣叫。卓尚蚕丝坊是一家现做现卖的仿古作坊,让你在买走一床丝被、一张丝绸壁毯时,顺便看看几近绝迹的纺织技艺。一只直径约两米的木桶,架在石灶的锅上,桶里蚕茧堆得冒了尖。添加木炭火把蚕茧蒸至八成熟,蒸好的蚕茧在水里泡软,挑出丝头,绕成丝卷,挂在屋梁下阴干。那边三个着土蓝布衣的蚕娘正在黄桶里分丝,一天也就分几两重的蚕丝。在作坊的另一端,靠近木窗下,有纺车在咯吱咯吱叫,一织娘默默地纺着阴干的蚕丝。下午的阳光透过窗子,斑斑点点洒落在古旧的纺车上,洒落在她睫毛上。她的身后墙壁上,有一张张丝织壁毯:松鹤延年、富贵牡丹、寿星献桃......图案很中国 ,很成都。路过中药铺,可以嗅嗅药香,到蜡染坊里看姑娘们制作蜡染,买不买,她们都会给你一个很乡土很淳朴的微笑。特色小摊如糖画、捏泥人、剪纸表演、皮影表演、西洋镜等围场子一圈,纷纷来凑热闹。一个捏泥人的,只要顾客在他桌前略坐片刻,他手里的一块黄泥就变成栩栩如生的顾客塑像,功夫十分了得!到茶楼里听听戏,看看变脸,喝喝盖碗茶,是到锦里不可或缺的节目。茶钱高低看茶叶,十元或者十五元,既是茶钱,又是戏票。茶馆高高一个戏台,台下场地里摆满竹几竹椅,掏耳朵的,卖小吃的穿插其中。场子两边有两层木楼,是贵客专座,深红木制八仙桌、靠背木椅,自显一分尊贵。舞台上川剧中的小锣敲得当当直响,大戏开始了。才子佳人,帝王将相纷纷登台亮相。十八班兵器列于两侧,彩旗缤纷招展前后,帝王将相威风凛凛,迈着四方步子,咿呀地唱着;奸贼忠臣红腮白脸,唇枪舌剑地斗着;老生哀哭丑角急跳,乱哄哄地闹着。忽然响起一曲悠悠乐曲,飘逸而至。台上白烟涌起,宛如仙境。几位古装女子,各擎一把花伞,仙子般从天而降,腰段柔美,翩翩起舞,水袖轻甩,眼波流转,满目柔情。一长衫美男,眉目俊美,由侧而出,伴着凄美的音乐,与一女子凄凄艾艾,演绎一幕凄美的爱情故事,令人感伤。这一切活生生把人们从眼前的“古代”引到梦里的古代。古戏台定期上演川戏的经典剧目,戏台前还会定期民俗表演活动。踱出戏楼,随便逛逛,买点玩意回家送人,也不妨到“百姓寻根堂”查查自己姓氏来源,买几颗有字的磁珠,串起自己或家人的名字......如果你喜欢喝酒的,可不要放弃买醉锦里的机会。“形行摄色”是一家户外主题风格酒吧,是驴友、摄友、自驾车友、东游西逛友喝酒、聊天、聚会、交友、做梦、胡侃瞎吹,海阔天空的场所。由于位置的关系,去“形行摄色”酒吧最好选择户外的卡座,成都很少出现烈日,阳光都是温和的。当夕阳西下的时候,坐在卡座上,点一杯鸡尾酒或者一杯冷饮,与友人聊天,娓娓道来,任由时间逝去。最重要的是,选择这里,一定要抱着抱枕,痴看人来人往,同时也成为别人眼中的风景。在这里,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成都妹子——她们在酒吧嗑瓜子、打牌,喝着外国酒,说的还是绵软醉心的成都话。“煮酒坊”出自“煮酒论英雄”,是三国主题酒吧。几乎每个来到锦里的游客,在逛完武侯祠后看到煮酒坊这三个字,倍感亲切。煮酒坊分上下两层,这是与其他酒吧不同的地方。当你拿到酒单的时候就发现更多不同——竹简做成的酒单,很厚重,一下子会吸引你的注意。这里提供的酒,也是与众不同,不卖红酒不卖鸡尾酒,只有烧酒、米酒和黄酒,都是用清一色的土碗、粗陶杯子盛着。成都人每每与友人来到煮酒坊,都要先点上一斤烧酒,四两青梅酒,剥着毛豆,嗑着花生,其乐无穷,不知不觉半斤下肚。喝得脚踏浮云,脑灌迷魂,不妨放胆和朋友吹几句,也论一把天下英雄!趣味十足的民俗婚礼街头表演,媒婆引路,红褂毡帽轿夫抬着八抬花轿,锣鼓喧天,八音袅袅,彩旗飘扬,嫁妆列队。游人可参与其中,乐在其中,而情侣们甚至还可以将自己的婚礼仪式搬来锦里举行,体会一种独特的、传统的婚庆方式。民俗服装秀更是目不暇接,花样百出,诸如更夫富豪、马车滑竿、县官衙役、商队马帮、贵妇小姐……穿街走巷,古韵十足,让锦里重现昔日古镇的生活原貌。据说,每逢中国传统节日,锦里还要举行具有鲜明民俗特色的主题活动,例如元宵灯会、小吃节、端午吃粽子大赛、七夕情人节主题活动、中秋亲友团聚赏月会等等。每一个活动都人山人海,成为成都市民的精神盛宴。 看累了热闹,就可以在这里找幽静闲适的地方静静心歇歇脚。一些古色古香的客栈,轻叩铜质门环,推开那沧桑斑驳的木门,走入四合院落,感受厚重与庄严,临近那雕刻精美的木窗,聆听古老的絮叨。园林区湖水清冽,尾尾鱼儿悠然自得,穿梭于碧水之间,红绿相间,盎然成趣,呈现宁静安适的美。一侧的二层木廊,休憩的人们,三五成群,或低声细语,或倚栏观景,或凝神沉思,各自沉浸其间。坐在水榭长廊,成千上百五彩斑斓的金鱼,拥挤到栏杆附近的水面,争食游客撒下的鱼食,搅起一片彩色的浪花,只看得你两眼迷离,神志飘摇。毛毛细雨中,两只黑天鹅划着碧波,游到岸边,歪着脑袋,打量一下岸上的游客,便目中无人般的和它的伙伴卿卿我我起来,那身黑的发亮的羽毛,红红的喙,优美的长颈,优雅的姿态,那么近的距离,好想摸摸它。诸葛井,虽然井盖封着,听不到树叶掉到井水里的喟叹,但还是到井边坐几分钟,让我们怀念一下几千前在成都鞠躬尽瘁的智慧化身。一道弯弯曲曲的小溪穿过园区,流过一家茶馆的窗下,窗子下面的矮墙是用吸水石砌成,吸水石吸足了小溪的水,长出小草,于是墙活了,有了生命。也热闹了,也休息了,接下来就是要敞开肚皮,大吃特吃。来到成都这个美食之乡,最不可或缺的就是口福,尤其到了锦里小吃一条街。四川小吃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各具风味。锦里小吃街,将川内各地名小吃悉数收罗于街内,现场制作,现场叫卖,有的吃,有的看,真的好吃又好看。下面我们就一一点来:凉糕 ,一份五元。 用糖、豆沙、江米等材料做成的米糕冰起来,再切块就成了糯米凉糕了,是夏天消暑点心之一。糯米凉糕口味众多,有红豆口味、绿豆口味、花生口味、黑糖口味、芋头口味等,吃起来又凉又甜极为爽口且甜而不腻。叶儿耙 ,一份三元。叶儿粑又叫艾馍,原是川西农家清明节的传统食品,后来人们将艾馍精心改制,更名为叶儿粑。到了四川,只要是有小吃,肯定有它。制作叶儿粑选料考究,工艺精细,用糯米粉、面包、麻茸、甜馅心或鲜肉咸馅心,外裹鲜橘子叶,置旺火蒸制而成。吃到嘴里细腻糯软,醇甜滋润,桔香浓郁,咸鲜味美。伤心凉粉,一份五元。 据说是因为“吃的人都会被芥末辣得流下眼泪而得名”。佐料色泽鲜亮,凉粉爽口滑嫩,小米椒威力巨大,真是让人“一把眼泪一把鼻涕”,“越吃越伤心”,吃完后一定要再来碗甜甜的冰粉才能化解。锦里的伤心凉粉酱料很足,价格也不贵。糖油果子 ,一份四元。糖油果子,又叫“天鹅蛋”,因形似而得名,是一种零食,成都青石桥 三绝之一。糖油果子以糯米、红糖和芝麻为原料,将糯米粉团在油中炸制后裹上白芝麻并用竹签穿起来,一串有四五颗左右。糖油果子浑圆光亮,呈棕红色,更有炸的好的果子里面是空心的。微带酸味的粘软糯米和焦脆香甜的外皮和着白芝麻嚼在嘴里,越吃越有味。竹叶粉蒸肉 ,一份十元。上好的牛肉裹上饱满的米粒,放在垫上竹叶的蒸锅里,蒸到肉酥软为止。蒸好的肉吸收了竹叶的清香,麻辣鲜香,软糯适口,让人垂涎欲滴。锦里的竹叶粉蒸肉不仅味道好,卖相也颇为精致,翠绿的竹叶配上红嫩的牛肉、雪白的大米,再加以小米椒和葱花相配,不仅仅美味,更是视觉上的享受。牛肉焦饼。三义园“牛肉焦饼”20世纪初开设于走马街口,联手创业的三个师傅效仿刘、关、张桃园三结义而得名,主制者曹大亨是哑巴,又名“哑巴牛肉焦饼”。 所谓“焦饼”其实是馅饼。成都方言中的“焦”,酥脆之意。牛肉焦饼麻辣烫咸甜、酥脆嫩香鲜诸味百陈。店主告诉我,吃三义园焦饼还有一个讲究,那就是喝牛肉汤——浓而不腻、味浓色纯的牛汁清汤,是焦饼是最佳伴侣呢。三合泥,著名的三合泥,用大米、糯米、黄豆三种主要原料合磨成粉,加辅料和水炒成泥状食用而得名。 炒的地道的三合泥不粘牙,不沾匙,不粘碗,号称“三不粘”。没吃过它的人可能光看外观就会选择放弃——就像稍微稀释了的芝麻汤圆馅儿,实在不漂亮。但是老成都一看到它,保准能立即唤醒食欲。肥肠粉。正宗的肥肠粉选用的是特制卤肥肠和上等红薯粉条,加用肥肠、猪骨头等以及多种佐料熬的汤制成。红油飘香,梅干菜、榨菜末星星点点,炒黄豆焦黄浑圆,粉条糯软。夹起颤巍巍的肥肠送入口中,只觉卤香细腻,滑爽耐嚼。三大炮,三大炮是著名的四川小吃,主要由糯米制成,由于在抛扔糯米团时,三大炮如“弹丸”一样,发出“当、当、当”的响声,故名“三大炮”。吃时配以“老鹰茶”,别有风味。另外还有牛肉豆花、各种甜品、烘蛋糕、油茶、煎糍粑、酸辣粉、油炸臭豆腐、洋芋、黄醪糟、小笼包、汤麻饼、鸭脖子、撒尿牛丸……只花了六十块,满嘴的麻辣香甜酸,把我们撑的直哼哼,直恨爹妈给的肚子太小。吃饱喝好,意犹未尽就等着晚上逛夜市,看花灯。太阳在锦里的楼顶收起最后一抹阳光,锦里街上的灯渐渐亮起了。锦里迎来新一波的人潮,有逛街的,更有下班后出来摆摊做小生意的。各种各样的小商品,减价衣服、处理拖鞋、十块一大把袜子、手机膜套、小工艺品、佛珠、画指甲、非洲鼓、葫芦笙、极小的口琴、十块钱挑两样的小玩具、扎气球、糖葫芦、发小广告、口红、棉花糖……实在是多的数不胜数。只见街头人头攒动,接踵摩肩,许多游客手里拿着一份小吃,一边逛一边吃,烧烤摊更是生意火爆,每个人吃的满嘴流油,喝的晕头转向。戏台前支一片小银幕,放映露天电影。一片小竹凳上坐满老老少少,放映机就放在观众中间的一张桌子上,两只胶片盘不停的转动,一束强光从镜头射出,打到银幕上,银幕上地道战中挖地雷挖到一泡屎的鬼子,正气得哇哇大叫。正看到兴头上,片子烧断了,放映员手忙脚乱接片子,小孩就借着镜头射到银幕的强光,把各种手势,怪像投射到银幕上,逗的大家哈哈大笑。接好片子又开始放演,坐在镜头前的老头突然起身要去厕所,于是银幕上晃动了一个巨大的头影。这些都唤起了许多人童年的回忆,心里格外温馨。夜晚的锦里,更加美轮美奂。街头的仿古路灯照亮了灯下一张张快乐醉红的脸,一排排一串串红灯笼在屋檐下散发着迷幻的美,射灯投向树木和建筑,一切都朦朦胧胧,飘渺梦幻,犹如仙界。水里飘着盏盏荷花灯,随着水流涟漪轻轻摇荡,更有千星万点,五光十色的led灯,不停的闪烁跳动着,仿佛夜空里无数小精灵的眼睛。突然从二楼的某一扇窗户传来阿炳的二胡,当你抬头寻觅的时候,纯纯的琴音在闹市的静谧处缥缈,你在灯火阑珊中寻得一份寂静,发自内心地告诉自己:真美!或者,兀自要一壶香茗,于邻水回廊处等待,等待雨后爬出树梢楼角的中秋圆月。那一夜,喝得很晕,玩的很乐,睡的很香。
1 篇文章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你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