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9 三星堆博物馆 四川博物院十年前成都之行没来及去三星堆博物馆,如今高铁已经通车,到广汉只需20分钟,方便快捷。四川简称蜀,这一称号来源于遥远的先秦时代。蜀既是一个古代民族的称号,也是一个古代王国的国号。这个王国先后经历了蚕丛、鱼凫、柏灌、杜宇、开明等数个国度,但蜀这个称号从未变过。公元前316年秦灭蜀,这之后在四川建立的政权国号也多为蜀,为了区别,一般将蜀文化划分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西周时期的早期蜀文化,即古蜀文化,地理位置在成都平原一带,和东周至秦汉时期的晚期蜀文化,即巴蜀文化。
三星堆遗址于上世纪30年代发现,是最早发现的古蜀遗址,距今约3800至3200年。在360万平方米的三星堆古城内,发现了密集的房屋遗迹、祭祀坑、灰坑、手工业作坊、集中的墓地等,出土了大量让世人震惊的金器、青铜器、玉石器、象牙等精美器物。这些器物造型奇特,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与独特的艺术个性,表现三星堆遗址已经是一个具有大量财富,有着发达的青铜冶炼技术,娴熟的玉石器加工技术,原始宗教色彩浓郁的文明古国,长江上游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的中心,三星堆文化是古蜀文明形成阶段中的灿烂篇章。在这批古蜀秘宝中,有许多光怪陆离奇异诡谲的青铜造型,有高2.62米的青铜大立人、有宽1.38米的青铜面具、更有高达3.95米的青铜神树等,均堪称独一无二的旷世神品。而以流光溢彩的金杖为代表的金器,以满饰图案的边璋为代表的玉石器,亦多属前所未见的稀世之珍。三星堆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占地面积很大,需要暴走,分为综合馆和青铜专馆。综合馆:三星伴月 灿烂的古蜀文明综合馆分为6个单元:- 雄踞西南——古蜀2000年的沧桑史- 物华天府——三星堆的农业与商贸- 化土成器——三星堆陶器- 以玉通神——三星堆玉石器- 烈火熔金——三星堆冶炼- 通天神树——古蜀人智慧与精神的象征三星堆遗址文化上至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4800年,下迄春秋早中期,距今约2600年。三星堆出土的酒器表明,当时农业非常发达,已有余粮酿酒。三星堆出土了大量的象牙,很可能当时该地区生活着象群。三星堆出土的玉器种类丰富,造型精美,体型硕大。玉戚形壁玉璋三星堆的青铜器和金器非常精美。金杖金杖是用金条捶打成金皮后,再包卷在木杖上,长1.42米。在金杖的一端有鱼、鸟、人物等图案,但这些图案意义以及金杖的用途尚未有明确证据。铜虎形器三星堆还出土了一些神树。中国古典神话传说中有许多神树,最有代表性的,是东方扶桑,中央建木和西方若米,神树立于大地中央,即世界中心,有登天之梯的作用。神树枝头有立鸟,代表金乌。神树枝头立鸟汉代四川地区流行一种带座铜树的随葬明器,因挂满铜钱俗称摇钱树,但是仔细分析,摇钱树上的朱雀代表日神,象征光明。摇钱树的“钱”,多饰光芒,依然表征太阳。底座则是昆仑、灵山、玉山诸神山之义。摇钱树和三星堆神树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青铜器馆:三星永耀 神秘的青铜王国展示三星堆的青铜雕像群及一批古蜀青铜神品重器。青铜器馆分六个展厅,- 铜铸幻面,寄载魂灵 - 奇秘面具- 赫赫诸神,森森群巫 - 神巫群像- 皇天后土,人神共舞 - 祭祀大典- 矗立凡间,沟通天地 - 群巫之长- 千载蜀魂 - 奇绝的宗庙神器- 心路历程 - 三星堆考古录三星堆青铜面具这批面具非常独特,每一个人看到都会为之震撼。面具和中原文化大相径庭,有浓郁神巫文化特征,线条硬朗,轮廓分明。青铜大面具面具高72厘米,宽132厘米,是三星堆出土的最大的一件。青铜纵目面具面具高66厘米,宽138厘米。此面具眼部和耳部极其夸张,被人称为千里眼和顺风耳。史书记载:有蜀侯蚕丛,其纵目。蜀人始祖蚕丛为“纵目”,在三星堆面具出土之前,研究者们有各种纵目的解释,直到三星堆面具的出土,终于直观的了解到什么是纵目。青铜戴冠纵目面具三星堆青铜人头像这些人头像陈列于古蜀宗庙,既是天神、地祇、祖先神的象征,同时又是国王和巫师等拥有政治与宗教权力的社会上层人士,王巫合一、人神一体。其中有极少数带金面具,是族群中地位极高的国王巫师。宗庙密宝三星堆出土了众多与宗教祭祀活动有关的青铜器,造型千奇百怪,工艺精巧繁复,内涵高深莫测,应为古蜀神庙之中陈设的供人顶礼膜拜的神圣器物。青铜鸟脚人像只遗存了人像的下半身和鸟的上半身,人像下半身穿紧身短裙,双足为鸟爪,紧抓下面的鸟头。青铜人身形器整体造型好是一个人的身躯,下有双腿。器身纹饰是为五只倒置的的变形鸟纹,至今仍不知道是什么用途,是三星堆文物中最神奇的器物之一。青铜太阳轮推测是古蜀人设在神庙中的神器。青铜雄鸡雕刻非常的细腻,气宇轩昂。青铜神坛神坛尚未完全修复,但造型非常奇特。青铜大立人人像高172厘米,通高262厘米,应为群巫之长,手和脚都戴有镯子,充满了威严。青铜兽首冠人像青铜跪坐人像三星堆出土的这些文物真的让人大开眼界,具有非常鲜明的、不同于中原的特点,蜀字的古文有一个大大的眼睛,不知道这和这些青铜器中大大的眼睛有没有关系。三星堆遗址的发现及三星堆文物的出现,使自古以来真伪莫辨的古蜀史传说成为信史。同时,出土的这些旷世珍宝,展现了一个光怪陆离、无限精彩的古蜀社会。带着深深的震撼,我们离开了三星堆博物馆。这时候发现已到中午,品尝下广汉的小吃吧。三合泥主料糯米、黄豆、大米,配料有核桃、芝麻、花生,板油炒制。叶儿粑糯米、香艾、肉馅为原料。金丝面用全蛋清和白面,面条极细,非常入味,很好吃。玻璃抄手因皮薄如纸、肉馅可见,被称为玻璃抄手。广汉北站有一片桃花林坐高铁回到成都已经4点多钟,按照以往的经验,博物馆应该已经闭馆。无意中上网查了一下,竟然看到四川省博物馆闭馆时间是晚上8点,意外的惊喜。四川博物院四川博物院的LOGO是由“四”和“川”字上下组合形成一个鼎的造型,突出了重要馆藏文物 - 青铜器的特色。参观了巴蜀青铜馆、藏传佛教文物馆 、陶瓷馆和四川汉代陶石艺术馆。巴蜀青铜馆大约在公元前一千六百年左右,巴蜀青铜器在与夏商周青铜文化的交流中,逐渐形成自己独具特征的青铜文化。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一系列考古发现证明在广袤的四川盆地,大约在三、四千年前,蜀人就创建了高度文明的古国,后来又和巴人一起创造了灿烂的巴蜀青铜文化,代表了巴蜀古代文明的最高成就。西周 象首耳兽面纹铜罍属国家一级文物,镇馆之宝。罍(音雷),盛酒器。铜罍器身的肩部、腹部之间装饰有两个立体的长鼻象头耳,两耳之间和一面腹下各铸一立体象首。整个铜罍通体碧绿晶莹,似有古玉的光泽,是西周时期青铜器中难得的精品。结合在三星堆博物馆出土的大量的象牙,说明象的形象在当时的蜀地很流行。牛纹铜罍此器装饰的牛纹较多,除主图外,没有再饰其他纹饰,器身素洁,翠绿亮润,如翠玉一般,是古玩界常说的典型“绿漆古”。商 “牧正父己”铜觯觯(音至),盛酒器,铸有器主的氏族及名号(牧正父己)的铭文。该器不是蜀器,是中原青铜器,说明早期蜀人与殷周有一定的关系。战国 “邵之食”铜鼎为楚器,铭文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地流行的字体。邵同昭,是楚国的族姓。战国 嵌错宴乐攻战纹铜壶 嵌错,也称错金银,用金银丝、片嵌入青铜器表面,构成各种花纹。这个铜壶嵌错四层的图案,以三角云纹分隔。第一层为习射图和采桑图第二层为宴乐战舞和弋射图第三层为水陆攻战图第四层为狩猎场面高仅有40厘米的壶面上,竟刻画了200多个人的形象,个个有特色,另外还有其他景物。藏传佛教文物馆最有名的就是格萨尔唐卡,入选了国家宝藏。《格萨尔》是藏族人民集体创作的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世代相传,至今在藏族群众、尤其是农牧民当中广泛流传。同时是世界上最长的一部英雄史诗,有120部、100万诗行、2000多万字。在没有出现手抄本和木刻本之前,《格萨尔》主要靠民间艺人的说唱得到广泛流传。为了加强说唱时的效果,一些聪明的民间艺人就以《格萨尔》为题材,绘制人物画和格萨尔故事,说唱时把它们悬挂起来,边解释,边演唱,这就是有关《格萨尔》最早的唐卡。久而久之,成为一种专门的类型,称作“仲唐”。国内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仲唐,就是这11幅格萨尔唐卡。每幅唐卡均以一位人物为中心,四周配以相关的故事情节。以神子诞生显示神通,赛马称王降妖除魔,金戈铁马南征北战,安定三界重返天国为线索,完整的描绘了英雄格萨尔波澜壮阔的一生。四川汉代陶石艺术馆后蜀残石经入选国家宝藏。中国古代中央政府在碑石上刊刻官定儒家经书,被称为“石经”。从春秋战国时开始,古人就习惯把经典著作刻在石头上以便永久保留,自东汉刻熹平石经起,以后各朝续刻石经。五代是唐宋之交的混乱时期,后蜀是五代十国中的一个国家,以成都为国都。当时战乱频发,而蜀地却偏安一隅,十年不见烽火。后蜀末代皇帝孟昶(音厂)广政元年间(公元938—965),在宰相毋昭裔的倡议下,始刻儒家经籍,请当时著名的书法家张德昭、孙逢吉等手写之后刊刻。前后历时近200年,共完成《孝经》、《论语》、《尔雅》、《周易》、《毛诗》、《尚书》、《仪礼》、《礼记》、《周礼》和《左传》十经。宋代又补刻《公羊传》、《谷梁传》和《孟子》,使之成为完整的儒家十三经,又名孟蜀石经、广政石经、石室十三经。中国五千年历史上只刊刻了七部儒家石经,分别是熹平石经、正始石经、开成石经、后蜀石经、嘉祐石经、御书石经、乾隆石经。后蜀石经是这些石经中字数最多、刊时最长、规模最大的一种。这块石经为石碑的下段,两面刻正书阴文,所刻内容系《毛诗》,一面为《周颂·桓》《周颂·赉》,另一面为《鲁颂·駉》。东汉 制盐画像砖入选国家宝藏。画像砖刻画了东汉时期四川人制盐的场景,有人在汲卤、烧灶、背柴,还有人狩猎。东汉 陶说唱俑由于有了三星堆博物馆和金沙遗址博物馆珠玉在前,四川博物院的藏品便显得相形见绌,没有十分出彩的让人眼前一亮的宝贝。晚上来这家吃串串,等了好久才吃到。又一次开心快乐、赏美景、品美食、观文物的旅途结束了,虽匆匆而过,依然体会到祖国的大好河山。
1 篇文章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你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